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 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取材于《三国演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纶(lún)巾 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B. 愧赧(nǎn) 箪食壶浆:形容老百姓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C. 屏(bǐng)人 顿开茅塞:形容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D. 存恤(xuè) 鼎足之势:比喻作战双方势均力敌。
2.选文内容与《三国演义》情节前后照应,下面内容照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B.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
C. 西和诸戎,南抚弈、越。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
D.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加以说明。
4.文中关于张飞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中国人历来注重姓名、字号等的文化内涵。例如南宋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语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影星周星驰的母亲选择《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给儿子取名,寄寓了她美好的希望。
②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中“衡阳雁”这个意象在《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很多成语出自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现在常用的“欣欣向荣”便出自《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鹏程万里”则来源于《逍遥游》所描述的大鹏飞向南冥的典故:“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词义会发生变化,比如《陈情表》中原本用来形容祖母病危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来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如:
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请简要概述以上三则内容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U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樘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橫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千,揭起成帙。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第,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裏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今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责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取材于宋应星《天工开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哂:笑
B. 恐塘水有涸时 涸:干枯
C. 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率:大概
D. 以射重价 射:谋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入纸药水汁于其中 急于星火
B. 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 襟三江而带五湖
C. 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其纸敦厚而无筋膜 其名为鲲
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
②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4.下列图片是根据文本内容绘制。请用四字词语为图片命名。
5.简述宋应星对“削竹片以纪事”的看法及其理由,你如何评价他的看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语言的节奏是三种影响合成的。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而不能一律。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其次是理解的影响。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伏时,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见出。第三是情感的影响。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比如演说,有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登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而听者却往往不为之动。也有一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和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总之,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在此。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体的生命。音乐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没有的一个要素文字意义。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我们并非轻视诗的音乐成分。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
诵诗在西方已成为一种专门艺术。一方面要保留音乐的形式化的节奏,一方面又要顾到语言的节奏。西方人诵诗的方法有两种:戏剧诵和歌唱诵。有些诗人根本反对“戏剧诵”,以为诗的音律功用非在产生实际生活的联想,造成一种一尘不染的心境,使听者聚精会神的地陶醉于诗的意象和音乐。语言的节奏太现实,易起实际生活的联想,使心神分散。不过“戏剧诵”它的好处在能表情。有人设法兼收“歌唱式”与“戏剧式”,以调和语言和音乐的冲突。
(取材于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朗诵就是用洪亮清晰的声音和多种语言手段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文字作品的“无声化有声”的一种创作活动,通过把文字作品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和不同节奏表达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诗歌朗诵是一种以诗歌为朗诵语料的二次创作。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多样化,可以书写,可以朗诵,可以品味,可以吟咏。诗歌朗诵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感情的有声表达,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有声语言引起听者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现场景,才可能去展现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内涵和美,因此诗歌朗诵与传统的背书不同,因为背书只要求能准确地背出来,并不要求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从历代名篇佳作中挑选出诗歌进行朗诵,会改善我们做人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如果朗诵者不深入地分析了解作品,加强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思想,而为了完成任务,粗略地了解作品,就无法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诗歌朗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了很多朗诵活动,如“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颂”“中国团体诗歌朗诵比赛”“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朗读工程”,等等,还有传统媒体制作的一系列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为你读诗》等,使诗歌朗诵的方式不断创新,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如今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网络视听节目占据了人们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去进行朗诵,中国传统的诗歌朗诵艺术越来越被淡忘了,通过诗歌朗诵传承民族文化在形式、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遇到了挑战。
(取材于王彦霞、王天雯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诗既有音乐的节奏,同时也兼有语言的节奏。
B. 语言的节奏受发音器官、理解和情感的影响。
C.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外来的形式支配。
D. 音乐不具备文字意义,它不过是诗歌的附属。
2.从内容看,材料一最有可能出自《诗论》的
A. 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B. 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C. 第六章:诗与乐——节奏
D. 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
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斟句酌: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
B. 信口开河:说话没有根据,不值得信任。
C. 不逾矩:不遵守行为的准则。
D. 附赘悬瘤:皮肤患有某种疾病。
4.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诗歌朗诵是对诗歌语料的一种二次创作。
B. 诗歌朗诵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C. 诗歌朗诵要准确、有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D. 不断创新的诗歌朗诵方式越来越被淡忘。
5.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诗歌朗诵的意义。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的事,大大小小,零零碎碎,或期待而失望,或坚守又放弃,或忧伤却幸福,或无奈但释怀……矛盾着,前行着。发现这就是生活,这才是成长。
读完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有真情实感,兼有议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