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学期你阅读了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

本学期你阅读了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20字。

(1)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这部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你会选择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该部分内容,并简要陈述推荐理由。

(2)如果将本书改编为电影,你来导演,你愿意执导哪个角色?请说明此角色性格的闪光之处,并结合本书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1)示例:鸣凤投湖一章。鸣凤被强逼作妾,坚决不从,投湖而死。 理由:情节安排上,鸣凤之死在全书掀起了众多人物悲剧命运的序幕;形象塑造上,鸣凤用死的方式最终完成下等奴仆意识的觉醒;主题表达上,鸣凤之死控诉了封建制度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命的无视和戕害。 (2)示例:鸣凤。鸣凤是善良、天真浪漫的,同时又具有初步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表现:作者通过写她和三少爷觉慧的交往表现她的天真浪漫,通过自己夜晚失眠的浮想联翩表现自己的善良和觉醒。通过不甘自己爱情命运被安排,最终选择投湖以结束生命来反抗命运的不公来展现她的反抗意识。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要先选择名著,然后说明推荐的理由,理由和从内容、主题、人物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个,然后选择人物,注意结合名著的内容分析出该人物的闪光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________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力,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         )。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________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________,这样的色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做、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品读人生,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发现生活,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________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造型艺术家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

B. 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

C. 当代造型艺术家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的缺陷

D. 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B. 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C. 不仅相互影响,反而是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D. 不仅和平共处,反而是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史无前例    标新立异    摇曳多姿    深思熟虑

B. 空前绝后    标新立异    婀娜多姿    等闲视之

C. 史无前例    推陈出新    摇曳多姿    深思熟虑

D. 空前绝后    推陈出新    婀娜多姿    等闲视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报道,日前,京津冀三地爱卫会和卫计委联合举办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现场启动了“京津冀控烟协同发展项目”,以打造2022年无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联手推进三地无烟环境。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超过3亿烟民,不吸烟人口中有7.6亿人每天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若在我国全国范围的公共场所全面实行禁烟,可让烟民数量减少1300万名,使600万人避免过早死亡。“无烟冬奥”就是利用体育作为载体,希望人们能重视健康,改变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理念,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它是出于人文关怀的考虑,符合奥运精神,也契合我国大力推进控烟工作。我们不妨借助“无烟冬奥”的举办,让其成为中国控烟的新起点,让无烟中国早日到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31日13版)

材料二: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死亡人数的40%以上。约12%的心脏病死亡归因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在今日召开的2018年世界无烟日核心信息发布上,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姜垣说。

2018年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本次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烟草和心脏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九家单位以“烟草和心脏病”为重点,共同发布了2018年世界无烟日核心信息。核心信息旨在提高人们对烟草与中风等心脏和其它心血管疾病之间关联的认识,及倡导制定可有效减少烟草消费的政策。

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书记、副主任李新华说,每天只抽一支烟也会使男性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吸烟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然而我国成人中知晓吸烟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分别只有31%和42.6%,在世界各国处于较低水平。戒烟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戒烟5~15年,中风发病风险降至非吸烟者。

“吸烟是疾病的首恶,戒烟是健康的首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和中风发病及死亡风险超高。任何年龄戒烟都会获益,戒烟越早越好。”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表示。

2018年世界无烟日核心信息旨在通过发布与传播,倡导政府与公众做出远离烟草,有利于心脏健康的承诺;同时,鼓励国家各级强化落实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执行各项控烟措施。

(摘编自《中国戒烟网》,2018年11月25日)

材料三:

某地区中学生抽烟抽样数据调查统计表

年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调查

人数

吸烟

人数

吸烟率

%

人数

吸烟

人数

吸烟率

%

人数

吸烟

人数

吸烟率

%

初一

583

24

4.1

293

24

8.2

290

0

0

初二

535

37

6.9

268

36

13.4

267

1

0.4

初三

575

54

9.4

293

53

18.1

282

1

0.4

高一

546

76

13.9

281

73

26.0

265

3

1.1

高二

551

89

16.2

261

89

34.0

290

0

0

合计

2790

280

10.0

1396

275

19.7

1394

5

0.4

 

(摘编自《青年学报》,2018年2月刊)

材料四:

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今日表决通过《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室内全面禁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赞助,还强化了对控烟责任人的约束。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第九条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条例》同时规定,文保单位、学校、妇幼医院及体育场馆坐席比赛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也需要执行禁烟。如果在禁止吸烟场所和区域抽烟,《条例》规定,可以被处以最高200元罚款。

各个单位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将成为《条例》在本单位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而餐厅等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所在场所执行控烟的第一责任人。禁止吸烟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仅需要设置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和举报投诉电话号码标识,还需要对吸烟者劝阻,不听劝阻的还需要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如果经营者未履行上述职责,将被处以2000元至1万元罚款。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4年11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2年无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旨在向社会宣传健康无烟的生活理念,促进京津冀三地无烟环境的形成;这一活动既符合奥运精神,也契合我国大力推进控烟工作。

B. 虽然大多成人知道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首因是吸烟,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仍占总死亡人数的40%多,其中吸烟者中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

C. 据某地区不完全统计,在吸烟的中学生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吸烟的比率要高出一倍左右;但从性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男生,女生吸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不到。

D.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强化了对控烟责任人的约束,各单位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将要为自己控烟的不作为买单。该条例的颁布将为有效禁止室内吸烟提供保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1亿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吸烟的威胁,据世卫组织的估计,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共场所禁烟,可以大大减少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人数。

B. 戒烟能有效降低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致死的风险。专家认为,戒烟成功5年以上,成人中风的风险可能会与非吸烟的人一样,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会获益。

C. 从初一到高二,年级越高,吸烟学生的数量越多。中学生应远离烟草毒害,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要加强宣传和管理,这些是调查数据给我们的启示。

D. 北京市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以及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市内其他文保单位、学校、妇幼医院及体育场馆禁止吸烟;餐厅将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处罚的数额明显要高。

3.控烟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与协作,结合材料,简述如何才能更好地控烟禁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愁乡石

张晓风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土著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他们那样怡然地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马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独。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忽然间,就那么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那时候,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更不能想像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你拣的就是这个?”

游伴们从远远近近的沙滩上走了回来,展示着他们色彩缤纷的贝壳。

而我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七颗黯淡的灰色石子。

“可是,我爱它们。”我独自走开去,把那七颗小石压在胸口上,直压到我疼痛得淌出眼泪来。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着久违的乡音。

(节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节)

注:作者祖籍江苏,1949年随家人赴台,1968年游鹅库玛(冲绳极北端之海滩)写下此文。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画面感十足:一位去国十八年的游子,独自伫立在异国滩头,遥望祖国方向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乡。

B. 作者并不关心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只是用“银河迢遥”作比,表现其回归故乡的希望渺茫时凄凉悲怆的心情。

C. 岛上土著无觉于曾经的屈辱历史,只是麻木地享受快乐,作者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自己绝不会享受这样的快乐。

D. 文章展现出的乡愁内涵,深沉而博大,是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有特殊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文章两次写到“游伴”,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愁乡石”——“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饮酒(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不安的样子。②厉响,激越的叫声③翮:,鸟的翅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一只失群孤鸟最终栖居于一棵松树,借此表达诗人的情思心志。

B. 前六句写孤鸟徘徊悲鸣,无所依托,苦苦找不到适合自己栖居的归宿。

C. 诗中的孤松在凛冽的劲风中荫绿不减,万象萧索中孤鸟只能无奈寄留

D. 全诗感情基调虽然悲凉,最后两句却昂然有力,表现出诗人操守的坚贞。。

2.诗中前后两个“独”字的意味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A. ①句写女子渡江采莲,兰泽上芳草遍地,客观描绘出一幅和美的采莲图。

B. ②句一转,写女子的担心:别人采莲都能送给心爱之人,我能送给谁啊?

C. ③句对写羁旅之人思念故乡,“浩浩”既写路途之远,也能表现思念之深。

D. ④句直接抒发诗人离居之愁,用“终老”的时间之长来加深离居的伤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