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容垂司空。父泰,吏部尚书。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少历显职,为散骑常侍。登国十年,垂遣其太子宝来伐也,湖言于垂曰:“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而复令太子率众远伐。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兵凶战危,难可独行。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免湖官。既而宝果败于参合。宝立,乃起湖为征虏将军。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年七十卒。赠镇西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魏书·高湖传》)

注:乂()宁,安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B.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C.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D. 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2.下列不属于“宝果败于参合”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 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    B. 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

C. 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    D. 兵凶战危,难可独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

 

1. C 2. A 3. 高湖年轻时机智敏捷,有才具风度,和兄长高韬都在当时知名,一向被同乡人崔逞敬佩。 【解析】 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行人”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其弟”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故选C。 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用排除法,此题属于概括原因类,题中A项,属于国家内政治理,非“宝果败于参合”的直接原因。故选A。 3.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机敏:机智敏捷;器度:才具风度;知名于时:状语后置句,在当时知名;雅:一向;为……所:表被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邻?    陪:陪衬    B. 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B. 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C. 越国以远。    鄙: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边邑

D. 邻之,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壬戌    盘庚

B. 徘徊斗牛之间    因击沛公

C. 而不知所止    还也

D. 扣舷歌之    赂秦力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属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共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

B. “望”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除此之外,还有“朔”“晦”,分别指每月的末日和初日。

C. 我国古代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文中“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 古籍中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文中“白露横江”的“江”就指长江。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任选四道小题,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②人,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像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内外兼修的人。

③在《短歌行》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苏轼《赤壁赋》所用,引出了英雄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可奈何之悲。

④(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⑤念高危,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词典对“接受”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种“接受”是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接受自己并不满意的出身、相貌、天分;接受想得到的东西看得见而难以企及,接受亲近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这种“接受”是生命里的一门功课,对此,有人像只会啼哭的孩子,有人则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你对这种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的“接受”有怎样的体验、感受或思考呢?

请以“接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好看的霜

1

我想写一篇关于霜的童话——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村外的草庵里睡觉,看守新刨出的红薯。夜很冷,我缩在被窝里。

半夜里,来了个和我一个模样的小孩,提着风灯,让父亲帮他点着。我从被窝里爬出,“我来点!”抓住火柴杆一划,倏地,风灯亮了。

“谢谢了!”说完,他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就回身,神秘地说:“我是叫村里的人去看霜,去看最好看的霜。”

那个孩子消失了,风灯在小路上一闪一闪。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出来找各家孩子,说昨晚村里的孩子都被一只狐狸叫走了。

河滩上是一大片好看的霜。大家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的草垛边东倒西歪地睡着了,面带微笑,口水流了一地。

2

好看的霜在哪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我小时候曾多次遇到的场景,也是我迷恋秋夜的月与霜的原因。

小时候曾随父亲到附近的集镇卖丸子汤。一早,父亲架着推车,有锅灶、木柴、水桶,有油盐酱醋。我肩负一根绳,在前面拉着,在鸡啼声里,走出村子。村子很黑,如一口古井,但那路是白的。走着走着,天开始发青,这时,才看到树的枝头变得光秃秃,那些叶子堆在路边、沟里、草垛上,有一层霜,幽幽地覆盖在那些叶子上。这时我觉出身子骨的冷,牙床只打颤。

父亲的腰弓着,车行全靠父亲使劲,我只是陪衬。

那些卖白菜的,走了几十里路,天未亮就摆好了摊,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喝碗丸子汤,然后把手伸到丸子锅的灶下,烤手,“嗬!真暖和。”

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道上来的,为了生计。那些霜在脚下,也在手上,眉毛上。出力的人,汗气会凝结,于是霜上了眼睛,上了眉毛,上了胡茬,上了帽檐;深秋季节,一切都挂了霜。

多少次,我和父亲走在霜道上,枯叶、霜雪、人迹、脚步的踢踏,我们的脚印竟像印章印在路上。父子踏霜而行,有时有星,有时有月,有时星月皆无,狂风呼啸。

那时的霜,是秋的灵魂,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在寒冷的上面,是我们父子的挣扎。

转瞬三十年,霜在我的生活中,竟被时间无声地抹去。我像生活在笼子里,已经回不到我的村庄。那久远记忆里的寒冷开始变得温暖,那挣扎的苦涩也在岁月中酿出了一丝甜意。那时的霜让现在的我找到生命深处的悸动,将我从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中唤醒。

好看的霜。

3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他觉得对霜到来时的节气要敬畏,霜降是一种天时,是一种教导,人要遵守天道,否则要受惩罚。

我曾留心观察过霜降时的一些物候,木叶尽脱,稍微迟到未离开枝头的,霜降一到,就开始变得发黑发暗。我曾在地头看见一只个儿不大的蚂蚁用嘴咬着拖一只经过霜的冻得昏死过去蚂蜂,快到冬天了,蚂蚁还未放弃劳作,为过冬储存最后的温饱。但蚂蜂个头太大,蚂蚁拖不动,但也不放弃。我于心不忍,就帮助蚂蚁把蚂蜂挪动一段距离,但蚂蚁不领情,它又把蚂蜂往回拖,再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在霜降的那夜,我和父亲在草庵里看地里的红薯。这时的大地是沉静的,天空也是沉静的,你像看到了大地的真身。这样的沉默与其说是激情的衰退,毋宁说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轮回的等待,那是天道的命令,是一种平衡;没有了平衡,大地会倾斜,人类会发疯。劳作与休憩,狂放与秀美,昼与夜,黑和白,生产与死亡……这是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吧。

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对自然冷漠、隔绝,乃至断裂。现在,有多少人还关注庄稼、草木、水流、节气?坐着空调车出行的人们是否还知道冬的寒凛?很多人为的改变,导致了季节的失真、规律的紊乱。自然本来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调节器、净化器,但现在自然在哪里?

那个霜降的夜里,我半夜醒来,从铺草上跳下,被满地的银霜惊呆了,那么白,霜把我们的红薯覆盖了,把土地覆盖了,只觉得天地间都是银的。

我当时十分兴奋,想跑到庵外,用脚在那些霜地上踩一下。还想拼尽吃奶的劲喊一下,就忽然“哎——哎——哎——”地大叫起来,那一喊,好像地上的霜也震动了。

那夜真白啊,大地也睡了吗?要不,怎么会如此的安静?

后来父亲走了,是冬天。暗夜里为父亲下葬,路上白白的,落的是霜。工作后我曾问过父亲,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见过的最好看的霜么?就在霜降的夜里,在看红薯的草庵里。父亲说,霜还有好看难看的?父亲不明白这样问题。我不怪父亲,只为这片土地悲哀,即使在秋冬,大地闲下来的时候,父亲也从未停下过劳作。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劳作像黑色的梦,遮住了白色的霜。

4

现在,有人想找回什么东西填充空落落的心灵,但找错了方向与对象。

多的是游客,少的是旅人;多的是“到此一游”,那是身体的到场,却是灵魂的缺席。还有徐霞客的芒鞋、行囊与雨伞么?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人应该多到自然的深处去,到那里设定一个精神的故乡,去修复我们的残缺。人如果失去了用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的能力,生命会越来越变得单调、枯燥、缺乏深度。

记得曾有一个年迈的画家,晚上他在林间散步,突然,一轮满月从树梢的顶端缓缓出来了。他当时惊呆了,就突然被那月的丰满和圆润、那月光的圣洁与恢宏感动得哭了,并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何深深地跪下了?我少年看霜的震撼,也决不下于他。

好看的霜,对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我还是要对地下的父亲说声谢谢,是您让我看到了最好看的霜。

我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的故事:一个画家要到遥远的齐赫文去,只为在那里画秋天。“这样的地方,您找不到第二个。”画家说,“在那里,您知道,有俄国最好的霜,是在哪里都见不到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极羡慕画家,他说自己忽然恨起一些琐碎的事情来,就因为这些事情不得不继续前行,而连在北方停留三五天都不能。

好看的霜……是啊,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灵魂出窍,让我们一生痴情守候,让人懂得感激、懂得敬畏,也知道呵护和善待身边的一切。

5

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的童话,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扣合主题,引出对“霜”的描写与感悟。

B. 儿时集镇上有秋霜的寒冷,也有丸子汤、炉火的温暖,更有人们求生计的努力。

C.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还因害怕天道惩罚而敬畏节气,作者对此觉得悲哀。

D. 文中两位画家的故事,与儿时作者的看霜经历有紧密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解释第二与第四部分两处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

②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

3.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画线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写“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联系全文,说明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概述“把人们从梦里喊醒”中的“梦”有哪几种。

 

查看答案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纵笔(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 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 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 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2.“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3.“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