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词典对“接受”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词典对“接受”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种“接受”是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接受自己并不满意的出身、相貌、天分;接受想得到的东西看得见而难以企及,接受亲近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这种“接受”是生命里的一门功课,对此,有人像只会啼哭的孩子,有人则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你对这种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的“接受”有怎样的体验、感受或思考呢?

请以“接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接受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面对生活,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态度,既而有了不同的感慨。 有人感慨生命如此不公。他痛苦,他也许会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个生命。 有人却又感慨生命如此艰难。他也痛苦,做事没有了信心。他最终的结果将是碌碌无为。 而我愿意坦然接受,接受上天的安排,好好面对这一切。 我坦然,所以我快乐,我的人生也终将像花儿一样绽放。 你是否想过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对生活少一些感叹,结果会不同呢? 曾看到那些假日的垂钓者,他们独自一人从太阳刚刚升起开始垂钓到夕阳西下时空手而归。但却一脸笑容,如此坦然,因为他们享受的是这一天钓鱼的过程,他们是快乐的。 坦然这难道不是平淡中的快乐吗?你为何不试试呢? 在大街上,有着不少打扫街道的清洁工。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确是带着微笑,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干活的。他们平凡,但又不平凡。他们在为这个这社会奉献着。对于他们来说,上帝虽然剥夺了他们活的高贵的权利,但却给他们留下活得崇高、伟大的权利。他们的奉献使他们变的崇高,使他们的工作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使他们的人生也因此美丽。扫干净道路就是做到了最好,所以他们是自信的。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价值。 坦然难道不是平凡中的自信吗?试试吧。坦然面对。 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利,失败总会碰到,但当你碰到失败后,你会用何态度去面对呢?不同的态度会决定你不同的命运。我面对现实,不会消极悲观,我会坦然接受,会努力走出阴影,重新找回自信。因为我相信,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坦然是失败后的成功。 你为什么不去试试? 万物是变幻莫测的,你永远都无法预料。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从不同的角度,换个思维方式,也许你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面对生活,坦然对待,总会在这个社会里找到属于你的位置,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价值。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天空没留下鸟儿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借助材料引出的命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要注意首先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给命题找写作立意的角度。在理解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种“接受”是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接受自己并不满意的出身、相貌、天分。根据对以上关键语句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把握命题的立意:接受意味着容纳、坦然接受内心的不满、坦然接受天生的出身、接受父母给的相貌、理智接受自己的天分。以上立意的角度都可以是命题写作的内容,考生要注意借助材料的中心内容及对命题的理解,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扣住主题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深入挖掘命题的内容和含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适合本文的素材有:周国平有这样一段话:"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挪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我十分欣赏,他也是做命运的朋友的人--苏轼。当初他被贬黄州,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白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命运这位朋友使他感悟到: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苏东坡这种自省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命运赐予了他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西方的人常说:天主会保佑你。东方的人相信菩萨会显灵。人们都相信命运可以主宰一切,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可我却认为:人定胜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才是自我的人。 这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适合本作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接受”这一中心论点从“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地位的低微”“接受生活的馈赠”等角度进行写作,写作的时候采取并列式结构即可,在文章最后一段要注意扣住“接受”形成首尾呼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好看的霜

1

我想写一篇关于霜的童话——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村外的草庵里睡觉,看守新刨出的红薯。夜很冷,我缩在被窝里。

半夜里,来了个和我一个模样的小孩,提着风灯,让父亲帮他点着。我从被窝里爬出,“我来点!”抓住火柴杆一划,倏地,风灯亮了。

“谢谢了!”说完,他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就回身,神秘地说:“我是叫村里的人去看霜,去看最好看的霜。”

那个孩子消失了,风灯在小路上一闪一闪。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出来找各家孩子,说昨晚村里的孩子都被一只狐狸叫走了。

河滩上是一大片好看的霜。大家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的草垛边东倒西歪地睡着了,面带微笑,口水流了一地。

2

好看的霜在哪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我小时候曾多次遇到的场景,也是我迷恋秋夜的月与霜的原因。

小时候曾随父亲到附近的集镇卖丸子汤。一早,父亲架着推车,有锅灶、木柴、水桶,有油盐酱醋。我肩负一根绳,在前面拉着,在鸡啼声里,走出村子。村子很黑,如一口古井,但那路是白的。走着走着,天开始发青,这时,才看到树的枝头变得光秃秃,那些叶子堆在路边、沟里、草垛上,有一层霜,幽幽地覆盖在那些叶子上。这时我觉出身子骨的冷,牙床只打颤。

父亲的腰弓着,车行全靠父亲使劲,我只是陪衬。

那些卖白菜的,走了几十里路,天未亮就摆好了摊,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喝碗丸子汤,然后把手伸到丸子锅的灶下,烤手,“嗬!真暖和。”

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道上来的,为了生计。那些霜在脚下,也在手上,眉毛上。出力的人,汗气会凝结,于是霜上了眼睛,上了眉毛,上了胡茬,上了帽檐;深秋季节,一切都挂了霜。

多少次,我和父亲走在霜道上,枯叶、霜雪、人迹、脚步的踢踏,我们的脚印竟像印章印在路上。父子踏霜而行,有时有星,有时有月,有时星月皆无,狂风呼啸。

那时的霜,是秋的灵魂,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在寒冷的上面,是我们父子的挣扎。

转瞬三十年,霜在我的生活中,竟被时间无声地抹去。我像生活在笼子里,已经回不到我的村庄。那久远记忆里的寒冷开始变得温暖,那挣扎的苦涩也在岁月中酿出了一丝甜意。那时的霜让现在的我找到生命深处的悸动,将我从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中唤醒。

好看的霜。

3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他觉得对霜到来时的节气要敬畏,霜降是一种天时,是一种教导,人要遵守天道,否则要受惩罚。

我曾留心观察过霜降时的一些物候,木叶尽脱,稍微迟到未离开枝头的,霜降一到,就开始变得发黑发暗。我曾在地头看见一只个儿不大的蚂蚁用嘴咬着拖一只经过霜的冻得昏死过去蚂蜂,快到冬天了,蚂蚁还未放弃劳作,为过冬储存最后的温饱。但蚂蜂个头太大,蚂蚁拖不动,但也不放弃。我于心不忍,就帮助蚂蚁把蚂蜂挪动一段距离,但蚂蚁不领情,它又把蚂蜂往回拖,再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在霜降的那夜,我和父亲在草庵里看地里的红薯。这时的大地是沉静的,天空也是沉静的,你像看到了大地的真身。这样的沉默与其说是激情的衰退,毋宁说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轮回的等待,那是天道的命令,是一种平衡;没有了平衡,大地会倾斜,人类会发疯。劳作与休憩,狂放与秀美,昼与夜,黑和白,生产与死亡……这是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吧。

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对自然冷漠、隔绝,乃至断裂。现在,有多少人还关注庄稼、草木、水流、节气?坐着空调车出行的人们是否还知道冬的寒凛?很多人为的改变,导致了季节的失真、规律的紊乱。自然本来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调节器、净化器,但现在自然在哪里?

那个霜降的夜里,我半夜醒来,从铺草上跳下,被满地的银霜惊呆了,那么白,霜把我们的红薯覆盖了,把土地覆盖了,只觉得天地间都是银的。

我当时十分兴奋,想跑到庵外,用脚在那些霜地上踩一下。还想拼尽吃奶的劲喊一下,就忽然“哎——哎——哎——”地大叫起来,那一喊,好像地上的霜也震动了。

那夜真白啊,大地也睡了吗?要不,怎么会如此的安静?

后来父亲走了,是冬天。暗夜里为父亲下葬,路上白白的,落的是霜。工作后我曾问过父亲,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见过的最好看的霜么?就在霜降的夜里,在看红薯的草庵里。父亲说,霜还有好看难看的?父亲不明白这样问题。我不怪父亲,只为这片土地悲哀,即使在秋冬,大地闲下来的时候,父亲也从未停下过劳作。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劳作像黑色的梦,遮住了白色的霜。

4

现在,有人想找回什么东西填充空落落的心灵,但找错了方向与对象。

多的是游客,少的是旅人;多的是“到此一游”,那是身体的到场,却是灵魂的缺席。还有徐霞客的芒鞋、行囊与雨伞么?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人应该多到自然的深处去,到那里设定一个精神的故乡,去修复我们的残缺。人如果失去了用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的能力,生命会越来越变得单调、枯燥、缺乏深度。

记得曾有一个年迈的画家,晚上他在林间散步,突然,一轮满月从树梢的顶端缓缓出来了。他当时惊呆了,就突然被那月的丰满和圆润、那月光的圣洁与恢宏感动得哭了,并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何深深地跪下了?我少年看霜的震撼,也决不下于他。

好看的霜,对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我还是要对地下的父亲说声谢谢,是您让我看到了最好看的霜。

我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的故事:一个画家要到遥远的齐赫文去,只为在那里画秋天。“这样的地方,您找不到第二个。”画家说,“在那里,您知道,有俄国最好的霜,是在哪里都见不到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极羡慕画家,他说自己忽然恨起一些琐碎的事情来,就因为这些事情不得不继续前行,而连在北方停留三五天都不能。

好看的霜……是啊,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灵魂出窍,让我们一生痴情守候,让人懂得感激、懂得敬畏,也知道呵护和善待身边的一切。

5

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的童话,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扣合主题,引出对“霜”的描写与感悟。

B. 儿时集镇上有秋霜的寒冷,也有丸子汤、炉火的温暖,更有人们求生计的努力。

C.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还因害怕天道惩罚而敬畏节气,作者对此觉得悲哀。

D. 文中两位画家的故事,与儿时作者的看霜经历有紧密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解释第二与第四部分两处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

②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

3.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画线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写“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联系全文,说明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概述“把人们从梦里喊醒”中的“梦”有哪几种。

 

查看答案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纵笔(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 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 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 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2.“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3.“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

 

查看答案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宋〕李清照

《金石录》三十卷者何?先夫赵德甫所著书也。余建中初年,始赵氏。时德甫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碑文。归,相对展玩。后二年,出仕宦,便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德甫连守两郡,竭俸入。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志不屈。

至靖康丙午岁,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盈箱溢,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时德甫起复建康府,独赴召。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烦急,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唯以舟载长物,飘零四处。

后兵盗踵至,所集尽失,一二残零,不成部册。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之景一如昨日。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

注释:①《金石录》,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专著之一,宋代赵明诚(即文中的赵德甫)撰写大部分,其妻李清照续写完成。②宗器: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氏                归:出嫁

B. 步入相国寺,碑文      市:购买

C. 盈箱溢                箧:小箱子

D. 时德甫起复建康府      知:了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俸入                     臣而思报君之仇,有敢不尽力者乎

B. 故虽处忧患困穷,志不屈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C. 四顾茫                     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

D. 葬毕,余无所               何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每月初一、十五都请假,出来,典当了衣服,换来五百钱。

B. 比至,病危在膏肓

等到(我)赶到之时(德甫)已经病入膏肓了

C. 遂不起,取笔作诗

(我)就跪地不起,拿起笔来写诗

D.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如今笔迹如新,但是(德甫)坟上的树已经可以双手合抱了,悲伤呀!

4.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道题

①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楚 共 王 出 猎 而 遗 其 弓 左 右 请 求 之 共 王 曰 止 楚 人 遗 弓 楚 人 得 之 又 何 求 焉?

( 汉·刘向《说苑·至公》)

②最后一段“人亡弓,人得之”一句化用了“楚王遗弓”的典故,请说明此典故在本文中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以之为主题,为名著中的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一段评语。要求:结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符合人物特征,120字左右;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查看答案

四、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从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倒人胃口:这些修复方案缺乏想象力,技法低劣,全是些奇谈怪论,令人反感。

B. 顺理成章:为复原所做的尝试以相对可靠的客观推定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

C. 空虚的感觉:作者驰骋想象对原形的种种猜想,说明图中都有,因而觉得失落。

D. 一腔怒火:这些书籍竟然假借艺术的名义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这让作者愤怒。

2.大水法的残垣是圆明园中一个著名景观,如今是否要修复还有争议。有人反对修复,理由是大水法的残垣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具有残缺美。你认可该反对者的理由吗?请根据选文中对维纳斯残缺美的相关阐释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