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以之为主题,为名著中的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一段评语。要求:结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符合人物特征,120字左右;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四、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从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倒人胃口:这些修复方案缺乏想象力,技法低劣,全是些奇谈怪论,令人反感。
B. 顺理成章:为复原所做的尝试以相对可靠的客观推定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
C. 空虚的感觉:作者驰骋想象对原形的种种猜想,说明图中都有,因而觉得失落。
D. 一腔怒火:这些书籍竟然假借艺术的名义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这让作者愤怒。
2.大水法的残垣是圆明园中一个著名景观,如今是否要修复还有争议。有人反对修复,理由是大水法的残垣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具有残缺美。你认可该反对者的理由吗?请根据选文中对维纳斯残缺美的相关阐释谈谈你的看法。
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③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______________!(关汉卿《窦娥冤》)
⑤_____________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⑥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其“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诗歌中写下了表现自己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没有人比你落后了吧?
B.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孝文帝时杀死了人
C. 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这些是处于民间的坏人罢了
D. 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都想收获名声,确定价格给君侯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A.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B.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
C. 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D. 宁大奇之,因起问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劝:劝说
B.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矜:夸耀
C. 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趋:小步快走
D. 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