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在《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在《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的文章,文章提出“打破能源垄断很可能带来更严重雾霾”。

B. 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即使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

C. 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D. 德国媒体此前曾指出,据欧委会初步计算,英国因脱欧需向欧盟交纳各项欠款至少600亿欧元左右,而欧盟委员会主席表示,这一数字只是“保守估计”,实际费用尚未计算完毕。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成分残缺。提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子最后加“观点”。B项,搭配不当。最后一句改为“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D项,成分赘余。“至少600亿欧元左右”改为“至少600亿欧元”或“600亿欧元左右”。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门可罗雀,难道她们这一帮人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②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④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若家长和学校采用强制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

⑤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⑥海滨仲夏的夜晚,街市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 ,  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B. “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视觉,借眼睛所看到的落叶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C. “寒声碎”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D.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E. “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室内昏灯如灭同室外一样昏暗,营造了一种凄然的气氛。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

[明] 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B. 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C. 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D. 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B. “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唐宋为州府,明清为省)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C.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文中指调动官职。

D. “都御史”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翱烧掉第二个孙子的考卷,给寒士们提供进仕机会,不给女婿迁职,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的美德。

B. 王翱用器物打伤夫人,导致她离家出走,十几天之后才回到家里,表现了他脾气暴躁易怒的一面。

C. 王翱代友藏珠,最后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表现了他廉洁自守,对朋友忠实的美德。

D. 本文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小事,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189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湖南沅州府衙内,一群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秀才,聚在一起游园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的,有画荷花的,有画兰花的,有画菊花的。而有名举人则画了株棉花,那株棉花,俏生生地立于洁白的宣纸上,枝叶扶疏,蓓蕾初放,清逸中透出温暖安稳气象。题字也绝:此君一出天下暖。此人就是熊希龄,新科举人。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二十四岁,他又顺利中了进士,还被光绪帝“点翰林”。

可是,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又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他以为他倾心倾力推助的波澜,将席卷一切旧的、破的东西,让新世界的春花遍地开放,可惜,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庚子事变后,在新任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保荐下,熊希龄充任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在整治东三省经济的过程中,被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后来这尊“财神”却被袁世凯一眼相中。熊希龄虽力辞五次,仍被推着就任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可是,袁世凯让他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袁世凯的目的达到后,他原形毕露,很快以大总统的名义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熊希龄也辞职下台。当了袁世凯的炮灰和祭品的熊希龄,一时间备受世人指责和诟病。在众人的唾骂声中,熊希龄的人生跌入谷底,仕途之门也砰然合上。

1917年的夏末秋初,北方发生了大面积水灾,近两万个村庄被淹,六百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儿童命运尤其悲惨,插标卖首和遗弃路边的灾童比比皆是。为救济灾童,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这就是香山慈幼院的前身。1920年,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一次就招录了六百四十名孤贫儿童。六年后,在院儿童已接近两千人。香山慈幼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作为院长的熊希龄,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地位,向社会募捐,向政府呼吁拨款,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投入了大量财力。1932年,他更是毁家纾难,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幸福基金。熊希龄也因此赢得了“熊菩萨”和“慈善总理”的美誉。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熊希龄会见张学良,吁请他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他受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臂缠黑纱,亲临战场,对士兵发表抗日演说,讲到激愤处潸然泪下。他说:“国难临头,已及眉睫……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尚存,誓当奋斗。”他并没有只说大话不做事,1933年4月,他亲率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喜峰口、古北口前线慰军。后来,熊希龄组织慈幼院内二百多名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淞沪会战时,亲友纷纷劝他们离沪远避。他不但不躲避,还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中。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熊希龄这一株朴实的棉花,在那个多灾多难、贪腐成灾的中国,虽历经风吹霜打,日晒雨淋,但仍无怨无悔,默默地将温暖送到人间。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运动并协助其推行新政。

B.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组织慈幼院的男生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

C. 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结果却被袁世凯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D. 熊希龄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用募捐甚至捐出家产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无怨无悔,将温暖送到人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熊希龄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力图振兴清廷;就任袁世凯的财政总长,为其组建“名流内阁”。这些举动虽体现了他的才华,但也说明他为求功名,不分立场,有失士子气节。

B. 熊希龄中举时画棉花,其实是以棉花寓志,而这一为国为民送温暖的志向,贯穿他的一生,无论得志与失意,都不曾改变。

C. 文中写熊希龄得到端方的举荐、袁世凯的青睐,获得“理财能手”“熊菩萨”“ 慈善总理”的称号,都直接表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品性。

D. “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一标题,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高度概括了熊希龄一生的经历,是他“棉花”情怀与精神的集中体现。

E. 熊希龄在解决香山慈幼院经费困难时“毁家纾难”及抗日时期四处奔走的行为,是他为了在被世人诟病后挽回自己颜面,找回自己尊严的体现。

3.当熊希龄在世人的指责与诟病中跌入人生低谷后,他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结合材料分析他能如此作为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