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右班殿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进尚书右仆射。章献太后临朝,而利用以勋旧自居,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内侍罗崇勋得罪,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利用性悍梗少通,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时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华”含义相同。

B. 改,古代官职调动,文中的“补”“迁”“擢”“进”“谪”“贬”等都有职位调动之意。

C. 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小集团,后指在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相互倾轧的派别、团体。

D. 临朝,指皇室女性如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行使皇权,处理政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利用年少时好辩论,胸有大志。面对契丹的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能慷慨陈词,想出用财物补助契丹的方法,与契丹定下和约。

B. 曹利用通晓作战方略,处事机变灵活。出使契丹,能冷静睿智地解决问题;岭南骚乱,他能针对敌军情况智击贼人,最终平定叛乱。

C. 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他办事尽心,屡立大功,多次被提拔嘉奖;宰相李迪说他与丁谓结党为奸,但皇帝并不相信。

D. 曹利用强悍耿直,但却恃功而骄。他一直以功勋老臣自居,在向太后奏事时动作轻浮,遭来非议。后因得罪罗崇勋,受侄子牵连被贬,途中被逼迫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

(2)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

 

1. D 2. B 3. A 4. (1)曹利用说:“他们如果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认为他的话很豪壮(或“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 (2)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中根据前面语境可知“(叛)贼”是宜州的而非武仙县,应是“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其中“遇贼武仙县”是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A、B项;根据前面语境“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应是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巨斧”与“长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补”是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并非指官职的调动。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A项,用财物补助契丹的方法并非曹利用想出来了,从上文“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可知,早有这样的先例。故选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妄”,妄图;“求”,贪求;“生还”,活着回来;“壮”,以……为壮,认为……豪壮。(2)中的“以”,介词,凭借;“片文”,一纸文章;“遇”,受到赏识;“不测之虏”,凶险不测的敌军;“不逮”,比不上;“坐”,由……而获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犯请击

A. 使工以药淬    B. 学而时习

C. 太子预求天下利匕首    D. 愿大王少假借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C. 大夫,古代官名。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

D.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凄凉悲壮。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何厌之有

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 是寡人之过也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函陵       ②封之             ③缒而出 

④樊於期乃曰   ⑤ 邻之,君之薄也  ⑥使使以大王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③/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