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报,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700字。

 

外物流转,我心永恒 千年前屈原悠悠一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诚如此言,身体躯干可以更换可以支离可以破碎,但于心腔中跳动的那股赤诚,游动的满腔热血,却是无论的侵害损毁,都亘古不变。外物流转瞬间即变,我心永恒万世不改。 即使身体的细胞仅七年便要全身心地更换一次,即使从生理来讲七年后便不再是我,但游荡在身体中的灵魂不会因为细胞的消亡而消失,沉淀在内心的情怀也不会因为代谢的进行而隐藏,因为精神是房屋的,情怀是长存的。 当代文坛享誉盛名的巴金先生便是精神长存的最佳佐证。在十年文革期间,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损掉他作为一个文人内心的执着与追求,他身上的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勇于反省的这种精神并没有在十年的动荡中消磨如那易变的细胞一般,而是弥加珍贵,越发坚定。于是在晚年一部部关于历史反思的书籍面世,《忏悔录》《随想集》等一部部煌煌巨著横空出世,带着巴金先生未来的人格情怀变成铅字,沉淀于浩瀚历史之中。 纪伯伦有言:“我将自己酿成美酒,沉醉众生,而自己变为永久的窖藏。”确实如此,一个人唯有坚定地心如本初,无视生理或外界物质的变化方可成为永恒。然而,却有那样多的人随着身体细胞的更替,自己的追求也随之变味:曹禺晚年沉耽于物质之中鲜有优秀作品面世;曾一手创下国美的黄光裕因物欲膨胀最终陷入囹圄;薄熙来因权力贪念的转变放弃自身为党为民的信仰终成丧家之犬……无数的人,因内心情怀随着外物而走向落处,沦为堕落。 正如当下,生理上的趋时更新,生理外在物质的转变的直接体现便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欲,人们曾长期恪守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在物欲的裹挟冲刷之下早已不复存在。于是,高级官员尸位素餐无视百姓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国人健康,诚信道德缺失导致坑蒙拐骗屡见不鲜……这一切,都是人们罔顾内心道德和准则所造成的结果。身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我们扔掉内心坚守的道德情怀的理由,更不能是一些人作奸犯科行坏事的借口。 是的,外在物质瞬间即变,身体细胞七年即换,这个社会时代在高速发展,但作为人,万物之灵长,也应有自己坚守的追求的不悔亦不改,这样,人类文明才有传承的希望,才有发展的将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为科普型材料,就是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为目的材料作文,它知识丰富,科学性强,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关键。 【材料分析】 材料讲的是生理现象,但考生应由此联想到社会人生。根据材料“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可归纳出“替换与结果”这对核心关系,并以此类比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态、现实状态、环境生态、历史形态的不断变化(蜕变、变革、变换、变量、革新、创新、改革等),而形成(造成、产生)了新的局面(状况、格局、风貌、风气、风景、风俗等)。还可归纳出“变与不变”这对对立统一关系,并以此类比变的是外在的形态,不变的是内在的思想灵魂。如果考生只是单一论述“变化”(变革、变换、变量,革新、创新、改革等),或只论述“时间”,或只论述“原因”等,则不够切题。 【典型立意】 1.今年花胜去年红 2.只有更新,才能保持活力 3.蜕变自我,精彩人生 4.把自己翻新 5.在改变与坚守中行走 6.外物流移,我心永恒 7.推陈才能出新 【示范性行文思路】 (题目)外物流转,我心永恒 总论点:外物流转瞬间即变,我心永恒万世不改。 分论点一:沉淀在内心的情怀也不会因为代谢的进行而隐藏,因为精神是房屋的,情怀是长存的。 分论点二:然而,却有那样多的人随着身体细胞的更替,自己的追求也随之变味 (分论点一、二形成正反对比关系) 联系现实:身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我们扔掉内心坚守的道德情怀的理由,更不能是一些人作奸犯科行坏事的借口。 (联系现实解决问题段,与前两段形成递进关系) 回扣观点:但作为人,万物之灵长,也应有自己坚守的追求的不悔亦不改,这样,人类文明才有传承的希望,才有发展的将来。 【素材】 1、阮籍、嵇康,还有那么多与他们一样的魏晋名士们,明明一个个都是当时之大才,却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生命,也随心绽放得如此灿烂,光耀千古。 2、知性如董卿,宁可失去赞助也要撒下广告,只为保证节目的清流本性。 3、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邻近日韩,在公海交界处,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距最近的陆地约12海里,条件极其艰苦。从1986年开始,民兵王继才担起守岛重任。妻子王仕花也辞掉教师工作,以哨员身份陪伴丈夫守岛30年,被称为“孤岛夫妻哨”。2018年7月27日59岁的王继才因病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

新华社哈尔滨12月5日电最近一 本名叫《Q版语文》的新书在网上和书店很流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司马光砸缸》《背影》等中小学经典课文,被改成荒诞不经的搞笑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然是青蛙王子、圣诞老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演艺界明星;《背影》 中的老父亲,听因懒得走路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Q版语文》受到中小学生推崇表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Q版语文)打破了经典课文建立在传播人间真情基础上的模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章中一些极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                    

下联:外抗强权,                    

备选:①疆场空有约②死难同穴③劳燕惜分飞④六载订婚成一梦⑤白宫溅血泣黄泉⑥内除国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笑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样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里描写夏虫的诗句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荆轲刺秦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凤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是即兴之作,“感于哀乐,缘事面发”,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B. 项诗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刘诗是英雄得志的凯歌。

C. 项诗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刘诗表达了他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概。

D. 两首诗的风格都豪放,只是在表达感情时用词上不同。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