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报,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700字。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
新华社哈尔滨12月5日电最近一 本名叫《Q版语文》的新书在网上和书店很流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司马光砸缸》《背影》等中小学经典课文,被改成荒诞不经的搞笑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然是青蛙王子、圣诞老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演艺界明星;《背影》 中的老父亲,听因懒得走路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Q版语文》受到中小学生推崇表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Q版语文)打破了经典课文建立在传播人间真情基础上的模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章中一些极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 , , 。
下联:外抗强权, , , 。
备选:①疆场空有约②死难同穴③劳燕惜分飞④六载订婚成一梦⑤白宫溅血泣黄泉⑥内除国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笑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样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里描写夏虫的诗句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荆轲刺秦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凤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是即兴之作,“感于哀乐,缘事面发”,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B. 项诗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刘诗是英雄得志的凯歌。
C. 项诗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刘诗表达了他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概。
D. 两首诗的风格都豪放,只是在表达感情时用词上不同。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