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为悦己者        容:打扮

B. 襄子必近子        幸:宠幸

C. 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 则虽死不          恨: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我必为报仇而死,报智伯     其无礼于晋

B. 今其智反不能及,何也       近幸子,为所欲

C. 自为计                   吾还也

D. 赵国志士闻之,皆涕泣       愿举国内臣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幸。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真实身份,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地赞叹他忠义。

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D 2. C 3. C 4. (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2)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给他送行。 (3)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则虽死不恨”中“恨”如解释为“仇恨”,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意思是说“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的了”,句中的“恨”应解释为“遗憾”。故选D项。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中“以”是目的连词,“来”;“以其无礼于晋”中“以”是连词,因为。B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中“乃”是副词,竟然;“近幸子,乃为所欲”中“乃”是连词,就。C项,“子其自为计”和“吾其还也”中“其”都是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可翻译为“还是”。D项,“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中“为”是介词,“替”;“愿举国为内臣”中“为”是动词,作为。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朋友的话来看,“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意思是“凭您的才能,委身于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朋友只是认为豫让的方法不对,并不是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故选C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若”,如果;“以为”,古今异义,应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使者;“共”同“供”,供给;“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第二句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应为“知其事的宾客”;“白衣冠”,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目的连词,来;“之”,代词,代荆轲。第三句中,“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意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D. 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C. 它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推荐你最喜欢的时下的一部书籍或电影或一首歌(乐)曲,并写出 200 字以内的颁奖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两个问题。

“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丑陋。每一刻她都 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她不明白 全身如此奇形怪状的人怎么能够生存。”(《巴黎圣母院》)

(1)这里的“她”是             ,“他”是         

(2)他们两人怎么会在一起?请简述此前他们之间发生的“被抓”与“被救”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它的书写发展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等不同历 程和创 新推进 ,更 有那些 历代的 书法家 们把汉 字挥洒 得或古 朴端 庄,或 龙飞风 舞, 或             ,或飘逸悠然,风情千种,仪态万方 ,淋漓尽致,灿烂辉煌 。如果说中国画也能以自己的 特色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或与西洋画        ,或在商品市场上比油画稍有逊色,那么,世界上没 有任何其它文字能与汉字的书法             ,汉字书法是全球             、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对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且不作评论。(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 很多,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汉字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汉字,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

前进的动力。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沧 桑。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 会使用毛笔字的了。电脑一经问世,人们又惊呼以后会写钢笔字的人也不多了。但是,我们坚信 ,无论用什么工具书写,汉字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得一项是(  )

A. 鞭辟入里  半斤八两  相提并论  独领风骚

B. 力透纸背  半斤八两  一概而论  鹤立鸡群

C. 力透纸背  并驾齐驱  相提并论  独领风骚

D. 鞭辟入里  并驾齐驱  一概而论  鹤立鸡群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得一项是(  )

A. “书同文”是他实行的,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

B. 但他实行“书同文”,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

C. “书同文”是他实行的,历史的功劳簿上是完全应该记下的。

D. 但他实行“书同文”,历史的功劳簿上是完全应该记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钢笔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使用毛笔写字。

B. 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使用毛笔写字。

C. 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字。

D. 在钢笔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朝中大臣都勤勉工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高度概括“同学少年”革命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