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D. 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C. 它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 D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文章第一段结尾说“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第二段开头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这些都是有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而本题ABC三项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只有D项与文本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内容一致,故选D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人们重视传统节日的内容,分析其原因,再浏览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较。本题的设题区域主要在第一段,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这些内容回答了人们为什么会重视传统节日这一问题,选项ACD三项与之一致;而B项,“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所说的内容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故选B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是指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的内在精神。B项,“发现了”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D项,“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错误,选项所说的是转化传统文化的目的,与选项要求不合。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推荐你最喜欢的时下的一部书籍或电影或一首歌(乐)曲,并写出 200 字以内的颁奖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两个问题。

“两人好一会儿没有动弹,默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丑陋。每一刻她都 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她不明白 全身如此奇形怪状的人怎么能够生存。”(《巴黎圣母院》)

(1)这里的“她”是             ,“他”是         

(2)他们两人怎么会在一起?请简述此前他们之间发生的“被抓”与“被救”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它的书写发展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等不同历 程和创 新推进 ,更 有那些 历代的 书法家 们把汉 字挥洒 得或古 朴端 庄,或 龙飞风 舞, 或             ,或飘逸悠然,风情千种,仪态万方 ,淋漓尽致,灿烂辉煌 。如果说中国画也能以自己的 特色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或与西洋画        ,或在商品市场上比油画稍有逊色,那么,世界上没 有任何其它文字能与汉字的书法             ,汉字书法是全球             、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对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且不作评论。(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 很多,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汉字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汉字,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

前进的动力。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沧 桑。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 会使用毛笔字的了。电脑一经问世,人们又惊呼以后会写钢笔字的人也不多了。但是,我们坚信 ,无论用什么工具书写,汉字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得一项是(  )

A. 鞭辟入里  半斤八两  相提并论  独领风骚

B. 力透纸背  半斤八两  一概而论  鹤立鸡群

C. 力透纸背  并驾齐驱  相提并论  独领风骚

D. 鞭辟入里  并驾齐驱  一概而论  鹤立鸡群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得一项是(  )

A. “书同文”是他实行的,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

B. 但他实行“书同文”,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

C. “书同文”是他实行的,历史的功劳簿上是完全应该记下的。

D. 但他实行“书同文”,历史的功劳簿上是完全应该记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钢笔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使用毛笔写字。

B. 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使用毛笔写字。

C. 钢笔在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字。

D. 在钢笔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朝中大臣都勤勉工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高度概括“同学少年”革命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岳阳楼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1.下列对词作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又辽阔的画面,仰视雁飞长空,俯视历历晴川。

B. 颔联描绘洞庭湖的浩瀚,耳闻湖水巨大声响,目见湖山晴霭,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

C. 颈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孤云与大舶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的冲击。

D. 本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构思清晰,飘逸之至。描写手法十分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