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格林说,潘伟健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伟健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材科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 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备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 在基础科学家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消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 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 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 自己的决 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 信服,有没有 “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 融、交 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 认识到, 人类中心 主义是导 致包括生态危机 在内的全 球性危机 的罪 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 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 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 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 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 因比指 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 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 独特思维 方法”? 就是以“ 中”为度 、以“和”为贵。《中庸》有 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 然关系方 面,中华 文化积累 了丰富的 中道智慧,是克 服人类中 心主义的一剂 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 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 之所以 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 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 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 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 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 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 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 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他 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 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 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D.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 挽救人类文明。
B.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 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 中正通达 的思想和中庸之 道,摆正 了人在天 地间的位置。
C.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D.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各高校2017年新生录取结果已相继出炉。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绝大多数的高分段考生选择填报就业形势好、薪酬待遇高的财经、金融类专业。
材料二 :
两弹功勋、科学大师杜祥琬院士,曾有数易专业的经历,从天文转到数学力学、从数学力学转到核物理、再到后来转向激光。他始终坚持个人的兴趣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需要。他说:“个人成长只有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人活在世上当然要有物质基础,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家国情怀。”
究竟如何选择专业,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实上,人类所从事的探海活动少之又少。虽已在海底发现了不少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稀土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但这些发现与深海大洋矿藏之丰富相比,可以说是 。( )。在人类极有限的认知中,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深海海山剧烈变化影响了海洋环流,也使我们了解到一系列显著的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如泰勒柱、海山反气旋驻波等。这些复杂的动力环境导致海山区的水体、海底与大洋其他区域形成了 的生态系统。
海山环境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海山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还不乏一些“稀有物种”,不同海山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着 的联系,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深海生态系统研究和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中,环境评价是其中的重要议题。2017年8月,在国际海底管理局23届大会期间,中国大洋协会举办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主题论坛,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杯水车薪 截然不同 利害攸关 千丝万缕
B. 微乎其微 截然不同 举足轻重 千丝万缕
C. 微乎其微 截然相反 利害攸关 错综复杂
D. 杯水车薪 截然相反 举足轻重 错综复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对海底进行的调查非常有限,到目前仅占整个深海的5%;
B. 目前人类已对占整个海底5%的深海进行了调查,但范围还是十分有限;
C. 就深海生态这一点来说,目前人类仅针对5%的海底进行过调查;
D. 目前人类已经调查了整个海底的5%,在深海生态这一点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B. 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存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C. 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储存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D. 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留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也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
(2) 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怅惘之情。
(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
(4)《赤壁赋》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的弹奏到达高潮,忽而当心收拨,于是屏息凝声,四下皆静。此处以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