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城里放羊 沈俊峰 我也吃惊,怎么在城里放起羊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城里放羊

沈俊峰

我也吃惊,怎么在城里放起羊来了。

我住的地儿是五环外,门前有一条古老的河。我喜欢绕河散步,从河这边散到河那边,再散回到河这边。

河那边有一座园子,我爱去那园子。一大片林子,高耸挺拔的,低矮粗壮的,皆蓬勃茂盛。尤其是那一小片松树,弯曲虬劲,枝干粗壮,虽不高大,却透着灵气,透着青春的光彩。紧紧聚拢的松针,根根向上,像是把日月精华都修炼成了内心的强大。

步入那片松林,我会独坐或静站一会,听松毛拔节或落下。那些细微的声响,心有灵犀 才听得灵动,像冬夜的落雪。离开的时候,再贪婪地深吸几口那熟悉的松脂的淡香,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进城这么多年了,还忘不了城外的陈年旧事,且沉淀成了一首只有自己才懂的深情的歌。当年一心向城,为什么被城浸泡了这么多年,反而怀念起了当初?假如至今尚没进城,是否仍然会站在高冈唱着深情的恋歌?呵呵,我这一颗心,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它们的乖巧和温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其实,即使没有那种心灵的纠结,我也是不会忘记那段经历的,哪个孩子不喜欢温善的动物呢?我想说的是,世间事,无法忘记的多是痛的经历,于我而言,羊的记忆更深刻一些罢了。

自从看到那群羊,再散步,我都会在河沿上坐一会,看羊或等待它们出来。时过境迁,当  年放羊的痛已经烟消云散,成了五彩的温暖。羊们悠闲,也慌张,争先恐后往前跑,争那一口 青草。羊肚已经发黄,也没人洗。呵,看羊成了我的固定节目,就像是我在放羊似的。放羊非要拿着一根鞭子吗?①心和目光不是最温柔的鞭子吗? 不经意间,那些雪白的羊会在我的脑际亮亮一闪,让我亮堂一阵子。

很奇怪,在高楼大厦的空隙,我总是能够寻找到逝去的柔软和温情。这是我待在城里的理由和支撑吗?我喜欢城,却总是想着飞离。我享受着城的繁华,却总是情不自禁地灵魂背叛。这是城的魅力和风情,也是我的痛苦和幸福。对城,我崇拜,却也是爱恨交加。这便是一颗俗世尘心的纠结和痛苦吧?

城是一个让人容易忆旧的地方。忆旧,并非就是想回到过去。一个人的“从前”应该是“现在”的按摩器,是“现在”的肥沃土壤,为“现在”生长出前行的力和勇。

有人说,沉溺于过去的烟雨是懦夫,勇敢的人只会往前。但是,我还是喜欢在城里放羊,放羊让我心安和开阔。其实,就是真的给我一群羊,我肯定也放不了,因为我的双脚早已习呢?难道城与乡是我宿命的鱼和熊掌吗?惯了坚硬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我呆呆地看着那群羊,我无法将那群羊从脑海中抹去,就像一我就是在那个园子碰到羊的。迎面来了一群羊,真的是羊。羊从我身边安详地走过。

我有点懵,一时间竟无法将这些羊和这繁华的都市联系在一起。

园子的一角,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像简易房,常见一些园林工人穿着黄马甲、扛着铁锹之个跳跃的音符,一枚金黄的落叶。而且,我竟然在某一天有了吃惊的发现,②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放羊时,天空总是那么高远。

初冬的阳光,温暖地照着。

(201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写看到羊之前先写了在小松林里的奇妙感受,为下文对放羊的描写和感悟做了铺垫。

B. 文章插叙了一段自己小时候放羊的经历,体会到了羊的乖巧和温驯后,作者自此不再痛苦和自卑。

C. 作者发现城里有人放羊,先是吃惊,有些懵,然后莫名兴奋欣喜起来,感到放羊是件幸福的事儿。

D. 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羊的神态和自己对放羊的独特感受。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①的表达效果和句②的含义。

①心和目光不是最温柔的鞭子吗?

②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

3.作者说:“我这一颗心,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放自己的一颗心的。

 

1. B 2. ①用反问句式回答前面的设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心和目光比作温柔的鞭子,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放羊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3. ①到住所附近的河边、园子散步、休息,内心得到宁静与升华;②从城市里吃草的羊身上体会到一种安详与悠闲,幸福与安慰;③在高楼大厦的空隙回忆过去,寻找逝去的温情,生长出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结合文本内容“我想说的是,世间事,无法忘记的多是痛的经历,于我而言,羊的记忆更深刻一些罢了”分析,“作者自此不再痛苦和自卑”于文无据。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钱念孙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  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  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  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  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 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 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 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

(选自2018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 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

C. 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自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D. 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 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C. 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B. 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

C.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D. 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

 

查看答案

作文

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面对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要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木受绳则直,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主要可以从        这两个意象中读出来。

(2)综观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东方之        霜露

B. 今者            西山

C. 蒙茸            到则草而坐

D. 正襟            攀栖鹘之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流.东也        予亦悄然

B. 安所得酒乎        道士笑,予亦惊寤

C. 浩浩如冯虚御风    返而登舟,放中流

D. 惟江上清风        我知

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客有吹洞箫者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渺渺兮予怀

D. 游于赤壁之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