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 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 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 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 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摈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 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A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错误。原文是“世之庸妄者……此离经也,此背训也”。C项,“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错误。原文“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D项,“应问责失职的学官”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年人开始被这样的文章刷屏:《年轻人,别让拖延症毁了你》《手机,正在摧毁年轻一代》《外卖,正在毁灭年轻人的生活》……

其实,在青年人群体中,还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要做一个nice(可译为“美好向善的”或“友好仁爱的”)的人,可理解为在竞争环境下,面对挑战所拥有的各种品性,如斗志、原则、气节、初心等的。

请以“致今天的青年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示例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

反驳一: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①  ?”

(示例二)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反驳说:“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反驳二: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 语文老师反驳说:“  ②  ?”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记者釆访楹联专家李某的开头部分,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只填序号。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能①      接受我的采访。拿到您这本关于对联故事的②      ,想着您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我一定好好③      !看您书里写的行业联我很感兴趣,比如这副写医生的“④      ⑤   ",我觉得里面充满了文化元素,您能给大家解读一下吗?

A.有幸     B.拨冗      C.大作      D.拙作      E.笑纳     F.惠存      G.珍藏    K.碧水竞舟十里欢    L.橘井挹泉滋蕙香      M.杏林分种逢春茂   N.艾人驱瘴千门乐

答: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他以积极      的精神,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他的五、七言古诗,格调大变,            。七言律诗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着痛快。他的诗歌             ,既有清新刻画的句子,又有议论和用典,(       )所以,自中唐开始,他就被称为“诗圣”,宋人更是对他         

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开创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B. 他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C. 他开创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让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讴歌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D. 他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2.在括号了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刚烈也有严肃,有诙谐也有柔情。

B. 有刚烈也有诙谐,有严肃也有柔情。

C. 有严肃也有柔情,有刚烈也有诙谐。

D. 有严肃也有诙谐,有柔情也有刚烈。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入时         抑扬顿挫        博大精深      关怀备至

B. 入世         沉郁顿挫        博大精深      推崇备至

C. 入时         沉郁顿挫        博采众长      关怀备至

D. 入世         抑扬顿挫        博采众长      推崇备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归去来兮辞》中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