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①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 ℃,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B.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C. 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D. 文章详细介绍了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目前来看,其他星球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去,还不知道。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 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与下文月球、火星、金星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B. 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情况,就是想表明人类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改造其他星球,所以只能生活在地球上。

C.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二是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但是第二条路不能实现,所以只有一条路可言。

D. 文章重点描述火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与地球的状况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E. 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1. D 2. AE 3. 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的“大气和表面”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突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详细介绍了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重点详细介绍的是金星。文章写月球、火星、金星,是以点带面,来突出人类“没有天堂”,并没有“详细介绍”。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是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B项,“就是想表明人类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改造其他星球,所以只能生活在地球上”分析不正确。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情况,目的是想表明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C项,“第二条路不能实现”说法不严谨,原文是“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D项,“文章重点描述火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不正确。文章重点详细介绍的是金星的大气与地表的状况。故此题答案为AE两项。 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考核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点明其修辞手法,其次应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第①处画线部分,“其大气和表面……抱有敌意”,把金星的“大气和表面”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不能在金星上生存的现实。第②处画线部分,“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从而说明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1.下列对宇宙“临界密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 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2.下列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 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 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 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 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请用一个单句,为黑洞下一个科学定义。(4分)

黑洞是一种暗天体,它的前身是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这种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留下一个致密的星核,这个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形成了黑洞。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有很多像霍金一样的人勇于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出两个进行仿写。

示例:霍金勇于同病魔抗争,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科学史的奇迹。

备选人物:伽利略 海伦•凯勒 张海迪 史铁生

 

查看答案

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B.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C.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D. 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因此他根本就不能对宇宙的未来做出科学准确的预言,这也正呼应了文章前半部分说的“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近两倍左右。

B. 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C. 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90后这一代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 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