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锹 李悦 三轮农用车在爬坡,路不平,坡很陡,发动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锹

李悦

三轮农用车在爬坡,路不平,坡很陡,发动机嘣嘣嘣地喷着黑烟,在黄土路上拼命地挣扎。两把铁锹随着剧烈的颠簸在铁皮车厢里失了魂一样疯跳,敲得车厢踢里哐啷乱响。五月的太阳热辣辣地烫脸,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漫天漫地的黄土,山坡上一条曲曲折折白晃晃的土路,右边是修路劈出来的土崖,左边是陡坡,上百尺的黄土下面是石头,几十丈的石崖下边就是河。是黄河。

小民觉得农用车驾驶座位上的坐着个假人:白羊肚手巾,对襟扣袢白布坎肩,从来不点烟的旱烟袋,烟荷包上挂着也是当摆设用的一片火镰,脚上登一双唱戏才穿的高帮布鞋。这个假人不是别人,是小民的爸。只要一看见爸爸打扮成这个样,小民就烦。小民就说他是耍猴呢。小民爸知道儿子不高兴,可他不生气,他会从衣兜里掏出烟卷来叼在嘴上,然后开导儿子,小民,你当我不知道这是耍猴呀?你当我不知道现在没犀人再穿戴这套营生啦?耍猴就咋啦?能挣钱就行!运河沙能挣钱,唱曲子也能挣钱。劳动人民凭劳动挣钱,有啥丢人的?小民不想听,就别过脸去,看天,看地,看小鸟上树,看蚂蚁搬家。

蓝天,黄土,高崖,大河。

远远看过去,河岸边半山顶上的农用车飘飘荡荡,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人知道,风筝上边坐着一对闹别扭的父子。

爬上山顶,穿过一大片刚刚吐叶的枣树林。北迤村豁然出现在眼前。小民的太姥姥家就在北迤村。

干爽的黄土山梁上,凹陷下一条也是干干爽爽的黄土沟,沿沟两侧密密麻麻错落着整整一沟的窑洞和院落。窑洞都用本地开采的红褐色的石头砌了前脸,又都用砖瓦和木柱搭了廊檐和台基。因为年代久远,廊檐和门楼的瓦顶都变成浓重的黑色,砖雕图案都风蚀剥落得斑驳。整个村子阒然无声,如果不是因为有炊烟一缕一缕地升起来,如果不是偶尔传出来的狗叫声,你肯定会错以为是看见了一片什么人特意做出来的建筑模型,被遗忘在黄土世界的大荒之中。

看着村子,小民想,都说太姥姥一百多岁了,也不知道太姥姥到底有多老了?也不知道北迤村到底有多老了?

父子两人把农用车停在枣树林前面。小民爸知道儿子不会跟自己进村的,可还是问了一句:“去你太姥姥家喝口水吧?”

小民不看他,也不回答,转身走到树阴底下。

小民爸不生气,自己和自己笑笑;走到车厢跟前拿起一把铁锹。

小民扭过头来质问:“你是唱曲子又不铲沙子,拿铁锹干啥?”

小民爸又笑笑:“不干啥,上一回人家陈镇长说啦,咱们北迤村现在是民俗村,来这儿旅游的、来这儿采风的人们都是城里来的。人家城里人来乡下就是想看个原汁原味儿,说是拿上个干活儿的家伙唱曲子,更好看。你太姥姥剪的纸花花,我唱的曲子,陈镇长说这都是旅游产业,现在才刚开头,等咱北迤村上了电视、上了报纸,天下闻名了,全中国、全世界的人就都跑到咱这来花钱了!”

“爸,你能不能不在我太姥姥家唱曲子?”

小民爸不想和儿子争,把铁锹扛到肩膀上,边走边说:“你给咱等等,我给人家城里来的有钱人唱上几个曲子咱就走,就下河拉沙去。”

小民索性不再说话,坐在树阴里看着父亲走下干爽的土沟,走到那些古旧的窑洞和空荡荡的院子里去。

忽然,有歌声传过来:

山西个临县河口镇,三十里翻山北迤村,

北迤村出了个好女人,她的个名字叫爱珍,

生得怪惹亲。

红袄绿裤她辫子长,鞋上绣的花绫绫,

见面说话她眼先笑,唤上十声声九不应,

等得人乱了心。

十八里嫁到河口镇,男人名叫王佑坤,

两个人成家好光景,生下个儿子叫小民,

实在爱死个人。

爱珍她撒手归阴程,丢下佑坤和小民,

白天回家就烧冷灶,黑夜里点灯照两人,

可怜是男人……

眼泪突然从小民的脸上淌下来,爸唱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小民爸是远近闻名的伞头,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领着秧歌队走街串巷,把看到的人和事随口唱出来,赢来震天的喝彩声。却从来没有听过他唱自己的经历。在自己那个从小就没有女人的家里,小民已经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了,这是小民第一次从父亲的嘴里听到他对母亲的夸赞。

小民觉得自己平生第一次真正听懂了父亲的曲子。小民在自己的记忆里挣扎着,觉得好像是看到过一件好看的红衣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莹莹的天底下,漫天漫地的黄土,山坡上一条曲曲折折白晃晃的土路”,寥寥几笔突出了空阔辽远的环境特点,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

B. 小说中的铁锹本是铲沙子的农具,现在却成了民俗表演的道具,农具功能的转变,折射了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C. “也不知道太姥姥到底有多老了?也不知道北迤村到底有多老了”,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

D. 小民与爸爸的对话以及小民的心理活动,表现出父子观念上的差别与冲突,也反映出城里人下乡旅游采风、农村发展旅游业的现实。

2.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记下小民爸所唱的曲子?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 C 2. ①讲述了小民母亲爱珍的故事,使内容更加丰富;②表现了小民爸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引发了小民的心理转变,使小民对父亲的理解显得更加真实。 3. ①突出环境的地域特色,展现原始、古老的风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兰莹莹”“漫天漫地的黄土”“红褐色的石头”等;②突出人物的淳朴美丽,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肉“白羊肚毛巾”“红袄绿裤”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过度解读文本,此处心理描写就是表现了小民内心的好奇和村子的古朴。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作的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作品的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本题题干是: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记下小民爸所唱的曲子?请简要分析。从内容上小民爸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唱出了小民母亲的身世,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一位坚强的父亲的形象。从小民的心理变化上是一个推动性的作用。 3.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对题干的把握出发,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入手进行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考生要找到文中的写颜色的词语,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黄土、白羊肚手巾、白布坎肩、浓重的黑色、红衣服。然后从和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用:以上写颜色的词语勾画出的具有民俗特色的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人的习俗,以上都是为了表现民俗文化而服务的颜色的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处理, 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隐、 喻、 融。

隐可以是顺其自然, 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 加强林木绿化, 形成植被群落, 繁荣林中生物, 进而形成“自然而然” 的平衡的生态圈; 水亦要因势而导, 保持和发扬其原有之魅力。如以武汉为例, 因各湖区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 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 如东湖的秀、 梁子湖的帅、 南湖的雅、 月湖的韵等, 在景观建设中稍加修饰即可。 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

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二者相得益彰, 互相映衬。 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 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文人墨客的游览、 题咏而千古传颂, 魅力独具。 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巍峨气势。 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 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可增以强市民的归属感, 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 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

融即融合, 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的建设, 则是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 环境设计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尽可能地弱化二者之间的陌生感,加强 环境于人的可参与性。如在城市的广场修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 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

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

(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是个新的概念,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B. 武汉因景而造,形成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等不同的个性风貌,隐人工显自然。

C.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增加了人文气息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山水得以传颂。

D. 利用一条河将巴黎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和谐而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中应遵循“隐、喻、融”的原则.

B.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山水城市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闸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D. 文章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

B. 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可见城市建设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城市广场种上草,人们难以漫步其中,降低了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性,导致人为环境所累。

D. 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对于能不能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问题,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B. 新课标中,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C.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年轻人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犯一些错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只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很好,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B. 在中国遭受罕见地震重创、举国哀悼之时,达赖喇嘛在德国柏林集会发表演说显然不合时宜。

C. 尽力的让自己对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平心静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平静,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D. 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自作主张,凭经验自己买药给自己治病,特别在抗生素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