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处理, 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隐、 喻、 融。

隐可以是顺其自然, 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 加强林木绿化, 形成植被群落, 繁荣林中生物, 进而形成“自然而然” 的平衡的生态圈; 水亦要因势而导, 保持和发扬其原有之魅力。如以武汉为例, 因各湖区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 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 如东湖的秀、 梁子湖的帅、 南湖的雅、 月湖的韵等, 在景观建设中稍加修饰即可。 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

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二者相得益彰, 互相映衬。 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 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文人墨客的游览、 题咏而千古传颂, 魅力独具。 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巍峨气势。 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 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可增以强市民的归属感, 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 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

融即融合, 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的建设, 则是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 环境设计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尽可能地弱化二者之间的陌生感,加强 环境于人的可参与性。如在城市的广场修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 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

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

(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是个新的概念,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B. 武汉因景而造,形成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等不同的个性风貌,隐人工显自然。

C.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增加了人文气息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山水得以传颂。

D. 利用一条河将巴黎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和谐而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中应遵循“隐、喻、融”的原则.

B.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山水城市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闸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D. 文章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

B. 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可见城市建设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城市广场种上草,人们难以漫步其中,降低了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性,导致人为环境所累。

D. 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

 

1. B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因景而造,隐人工显自然”理解有误。原文是: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说的是“也可”,而并不是“武汉因景而造”故答案选B。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和选项的把握,进行仔细的斟酌。选项B,“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文中是以现代典型城市作为例子。故答案选B。 3.悲痛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观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理解有误。原文是: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选项B,“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选项D,“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对于能不能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问题,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B. 新课标中,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C.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年轻人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犯一些错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只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很好,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B. 在中国遭受罕见地震重创、举国哀悼之时,达赖喇嘛在德国柏林集会发表演说显然不合时宜。

C. 尽力的让自己对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平心静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平静,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D. 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自作主张,凭经验自己买药给自己治病,特别在抗生素方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不知是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我急切地要把这所学校的情况报道出去。

B. 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既然是经典著作,都不适宜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C. 愤激而不刻露,深切而不艰涩,出经入史而无“掉书袋”之嫌,张中行先生的晚年之文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D. 艺术的价值必需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