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兵突击(节选)
兰晓龙
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那个终点已经只是八百来米的事情了。
槲树林中忽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摔倒在袁朗(队长)的脚下,那是第一个到达的士兵,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救护。三个人的步子一下慢了下来,互相对望了一眼。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一下狠狠地甩开了两人。
“就剩两个名额了!你们还拖着我干什么?三个人!只要三个人!”两个人呆呆地看着伍六一,身后两名士兵正缓慢但固执地赶了上来。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由于负重过多,许三多慢得出奇,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
“成才已经到了!只剩下一个名额了!你看见没有?!”伍六一望着绿意葱葱的槲树林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根本就没抬头看,他的力气依然用在对伍六一的拖拉上。“只剩一个名额!你把我拖到也不算!脑子进水啦!”“加把劲……再加劲。”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脚下使劲。伍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横担在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近在咫尺的砰的枪响,把许三多吓了一跳。伍六一手中的信号枪还在冒着烟,信号弹正缓缓地升上夭空。伍六一一瘸一拐地高举着双臂,向着终点挥舞着,他说:“我跑不动了!我弃权!”他真的是跑不动了,刚走出两步,便轰然倒地。救护车是随时准备的,几名卫生兵已经发动汽车过来了
许三多呆呆地看着伍六一。伍六一瞪着他,挥着拳头喊着:“跑啊!许三多!”许三多掉头开始他的最后一段狂奔。那领先的两个兵意识到了身后的威胁,也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狂奔了起来。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地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三多在友情与荣誉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友情,并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他执着、坚韧、重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滴尽致。
B. 小说通过袁朗队长钦佩的眼神,运用侧面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立体。
C.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成才在只剩两个名额及两个士兵赶上来的情况下,抢先冲到终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
D. 军事题材的小说多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本文节选虽短,但情节曲折,伍六一弃权、许三多冲刺等场面,让读者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文中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震撼人心。请从许三多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儒家重视诚信之徳,源于诚信在修身做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诚信”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原动力。关于“信”字,《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认为“信”的基本语义是言行一致。在“诚”与“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诚于中,信于外”。“诚”属于道德理念本体,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内在德性,也是“信”的前提与内在依据;“信”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则,体现的是社会化的道徳践行,是“诚的保证与外在表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守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还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说话做事能诚实守信,虽行万里也不难,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必然会寸步难行。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迫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之所在。《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理面积小、资源少的小国,基本的施政方针是工作严谨,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根据农时役使百姓。当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回答说当政者可以没有饭吃,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备,唯独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儒家认为个人要养成诚信之德,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孔子说“笃信妤学,守死善道”,在通往诚信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应该勤奋好学。“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一个只讲诚信而不好学习的人,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为人所利用,反过来还会害已害人。孔子还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以德教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觉悟。儒家虽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坚守诚信是有条件的,须以合平“义”为前提,只有合乎正义、公理的承诺才能兑现。2009年,蔡铭超在法国佳士得以3149万欧元的高价竞拍被掠夺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但声称“不会付款”,此举实为智慧。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坚守诚信道德标准,应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正义基础之上;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信用,也应该建立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选自《诚信思想的因与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朱熹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因而“诚”是“信”的内在依据。
B. 儒家认为“诚信”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也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C. “诚”重在德性,存于本心;“信”重在实践,显于外化。两者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共同属于德目范畴。
D. 儒家认为,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的所在。失去人民的信任,一个国家可能会走向灭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既有“明引”,也有“暗引”,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 对“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的观点,全文是从“诚信在修身及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
C.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借用孔孟等儒家名言,重点论述了“遵守诚信”的相关内容,这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D. 文章既有道理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极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践行诚信是有条件的。此种认识不仅不矛盾,还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B. 治国者可以没有饭吃,可以去掉武器装备,唯独不能失信于民,因此诚信理应是建立一个国家的最重要因素。
C. 文中“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是强调学习诚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唯有了解诚信,才能更好地坚守诚信。
D. 文章围绕“诚信”论题展开全面论述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与国际交往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风可以吹走
一张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会飞的蝴蝶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焦仲卿在焦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那么,在焦仲卿身上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人昨天在篮球场遗失一副白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 赵组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C. 前天本人不慎丢失《三国演义》一书于操场,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
D. 昨日本人遗失手机于学校三楼食堂,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