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 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 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 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 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 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智力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写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第八句化用杜甫诗句浑然无迹,实写作者悲凉处境,突出对部属的美好祝愿。
E.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 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 “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 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 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