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 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 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 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2.“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结尾点到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 D 2.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3. 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先高考和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情节,其中D项,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看,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从主题的角度看,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在结尾点明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的妙处,注意从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情节角度看,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从人物的看,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丰富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揭示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①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②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③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④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⑤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1.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B. 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

C. 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 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教育只有能够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才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

B. 标准化考试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是因为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是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C. 基于心灵教育而进行的现代教育转型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D. 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想象力的培养、“末日体验”活动等教育实践都是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B. 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

C. 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D. 作者认为,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查看答案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又往往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影响一生。它们值得我们去记住、记念。

请以“记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成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选好记叙的角度,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告

各位老板: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①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②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③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2018年7月1日

(1)将_______改成_______

(2)将_______改成_______

(3)将_______改成_______

(4)将_______改成_______

 

查看答案

佛系,百度词条中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近来,随着“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佛系+”。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一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佛系                                        

 

查看答案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