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一个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面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
B. 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
C. 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
D. 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
B. 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表及里、由小到大。
D. 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来源,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
B. 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
C. 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D. 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③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铺对联
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⑤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两到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画线的语句,利用所给的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深入基层,经风雨、见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XXX
X年X月X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 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 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 ,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洞若观火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 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博学多才 不约而同
B. 浮光掠影 大同小异 天赋异禀 饶有兴味
C. 避重就轻 大同小异 博学多才 饶有兴味
D. 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 不约而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D. 是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
B.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C.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
人。
D.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采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曲的特点。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两句意境壮阔,通过夸张、想象手法,点明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将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