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画线的语句,利用所给的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仿照下面画线的语句,利用所给的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深入基层,经风雨、见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力足,高瞻远瞩、体察民情,长见识、抓本质 脑力足,深谋远虑、武装头脑,下功大、出成果 笔力足,深入浅出、宣传政策,筑同心、聚民心 【解析】 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分析示例可以看出,“行稳致远”紧扣的是脚力,“深入基层”是脚力所及,“经风雨、见世面”是宣传干部脚力足的结果。“高瞻远瞩、体察民情”是有关“看”的,长见识,抓本质”是“眼力足”达到的结果。“深谋远虑、武装头脑”是和“脑”有关的,“下功夫、出成果”可以说是思考的结果。“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是和“笔”有关的,“筑同心、聚民心”应该是宣传的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XXX

X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        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        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        ,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洞若观火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        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博学多才    不约而同

B. 浮光掠影    大同小异    天赋异禀    饶有兴味

C. 避重就轻    大同小异    博学多才    饶有兴味

D. 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    不约而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D. 是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

B.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C.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

人。

D.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心他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采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曲的特点。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两句意境壮阔,通过夸张、想象手法,点明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将去之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注)①阻风:被风阻滞。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

B. 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C. 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

D. “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修古,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元御史十二人晨朝,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制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B.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C.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D.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述之”中的“字”即“表字”,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B. “御史”,历史上,其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C. “出”,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D. “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 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 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最后改知兴化军。

D. 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连扶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 太后去世以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了他的家人五十万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