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中的物品分类常依据两个指标: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中的物品分类常依据两个指标: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就物品的所有权而言,物品产权主体能排斥他人对物品的使用。他人可以通过向产权主体付费获得物品的使用权,产权主体可因此而谋利。竞争性是就物品的使用而言,物品在被一个人使用时他人就不能使用。物品的竞争性越强,就越难以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削弱产品使用的竞争性和提高产品的排他性成为可能,这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技术进步促成了共享平台的诞生。共享平台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削弱产品的竞争性。第一,实现信息对称。对于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而言,其竞争性只是就某一特定时间段而言,而在其他时间点,产品是不具有竞争性的。共享平台通过发布何时何地谁有闲置物品、何时何地谁需要某物品等信息,便能互通有无,实现信息适时匹配。第二,解决供需双方的信任问题。共享平台出现以前,产品共享虽然存在,但范围有限,往往局限于亲友等熟悉的人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窘境得到彻底改观。人们可通过他人评价、信用积分等方式,大致了解供需双方的可信度。第三,降低收费成本。共享平台和线上支付出现之前,共享产品供给者对使用者收取费用所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远高于其共享收益。但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大多数共享产品单次收费的成本变得低廉,且收费便捷。第四,共享平台设立了一些监督和惩罚机制,这有助于保障共享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双方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技术进步还降低了排他成本。从前,电影、软件等知识产品,排他的难度很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识别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和使用次数的成本就很低。比如共享平台提供的电影,要么需要在网上播放,要么需要通过网络传播,这就可以让供应方跟踪其使用情况,降低排他成本。降低排他成本对于知识密集型经济来说尤其重要。实际上,知识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可以共享,但以前可排他性很弱,无法收费或者收费成本很高,这就会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技术进步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可排他性,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排他成本的降低把本来不可排他的产品变成可以排他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就可以通过收费来取得收益,进而为私人企业进入这些行业提供激励,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苏剑《共享经济:动因、问题和前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产权主体对排他性物品具有独占性,但他人可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物品使用权。

B. 竞争性决定物品能否被多个使用者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的竞争性。

C. 人际信任影响物品共享,共享平台通过信用评价机制彻底解决了人际信任问题。

D. 虽然知识可以共享,但知识的产权主体收费太高,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阐释了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全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B. 第二段论述了共享平台如何削弱产品的竞争性来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C. 第三段举电影的例子旨在阐明知识密集型产品难以排他却易共享的特征。

D. 原文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某物品排他性强而竞争性弱,产权主体就可通过共享平台出租该物品谋利。

B. 共享经济通过暂时转移物品使用权,可以解决闲置物品无法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C. 技术进步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但并不能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共享。

D. 提升物品排他性就可收取相比以前更贵的费用,从而吸引私人企业参与共享经济。

 

1. A 2. C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发展共享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的竞争性”错误,原文“发展共享经济,需要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项,“共享平台通过信用评价机制彻底解决了人际信任问题”错误,原文“人们可通过他人评价、信用积分等方式,大致了解供需双方的可信度”;D项,“但知识的产权主体收费太高”错误,原文“但以前可排他性很弱,无法收费或者收费成本很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王老师退休不久,就收到了学生张笑的来信。信写得有真情实意,但在表达上还有一些毛病,下面就摘选一段,请找五处加以修改。

老师,此时此刻,①多少往事仍历历在目。课堂上,②您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开启着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③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④您离我而去,⑤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再到您家里,⑥垂询几个问题。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奋学习,争取早日成才。

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结果:__________

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结果:__________

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结果:__________

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结果:__________

修改序号:__________修改结果: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引用诗文,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恰当,语意连贯。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挚爱;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放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查看答案

按提示默写句子。

⑴《阿房宫赋》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借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