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阎连科 有人——我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阎连科

有人——我母亲是这样感受香港的。

母亲生活在河南农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母亲一辈子在家种菜、做饭、喂鸡鸭,忙碌完了后,主要的文化娱乐是“侍候”麻将桌。八十三岁那年,母亲不想再“侍奉”麻将了,我就把母亲和大姐、二姐接到香港来。刚到香港时,母亲发现香港的楼房是这样的——和插在筷篓的一把筷子一样。

十五年前母亲被检查出了身上有恶症,我和妻子紧张、忙碌、不安了一个月,最后又被医院证明是误诊,我们一家喜而落泪,为了补救什么,就上午出院,下午买机票带着母亲飞海口,去三亚,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她愕然的立在海边上,脸上不解的表情如看见了一座金山样:

“啊!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感叹。而这次,到香港见到大海时,母亲只是平静地笑着看看我那愕然、喜悦的两个姐姐,对我说应该坐船让我两个姐姐到海上转一转。

在我们家,母亲的话和中央的文件一样。母亲发了圣旨后,我就应该如落实政策一样去执行。于是就给姐姐(主要还是母亲)安排了很详细、科学的旅游线路图,使母亲感到这次极度奢华的旅游是为了姐姐们,她只是陪同而已。为了让姐姐们(不能说是为了母亲,她会不高兴)对香港的感受一步一脚印,取得圆满、丰硕的成果和收获。我们有方法、有步骤地先九龙、后港岛、再是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等,而后从西贡,一家人租船再来个海岛行。我们吃香港最好的路边店;为了一饱眼福去看海港城中最昂贵的衣服和手表,还特意到中环去行踏那通往半山的最长、最长的不用花钱买票的通山梯,就这样走马观花,又细致入微;挥霍无度、又斤斤计较地把自由行的七天时间慷慷慨慨留给香港了。最后总结这次香港行的经验感受时,我问:“妈,你说香港好不好?”

母亲道:“要知道好不好,你得带我们去台湾走一走,一比就知道香港好不好。”

我答应一定带母亲和姐姐们去台湾走一走,以此来比较、判断和评价香港的好不好。就这么,七天时间如鸡啄米样转眼而失了。在离开香港的前一夜,我和姐们陪母亲到科技大学山下的海边上,依着石栏,面向大海,月光在海面上像银子撒在麦场上,涛浪声扑来褪去,像饥饿时所有的人都在用筷子敲着碗。还有岛岸上的杂树林,在海边之月下,如与海水喃喃地说着和唱着,有时像吵架,有时像欢呼。就这时,我母亲如佛禅悟道一样感受到真理了,抓住世界最为重要的道和禅的原则了。

母亲说:“天堂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母亲说:“世界上一定没有神。有了神,神就不会让世界上的这儿没水喝,那儿的水都多成海。”

母亲说:“不一定真的去台湾。聪明的人去了这儿就能想出那儿是啥儿样子了。”

母亲还和我说了很多话,诸如对我说那么多人对你好,你千万也要对人家好。说香港这儿咋会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多节;说我的朋友们在母亲节时还专门为她破费过节日;还说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

最后母亲和姐姐们走了后,我从母亲对香港的感受里,发现我母亲是个哲学家,像康德样一辈子固守一地就能概括天下的物是和人非,每说出的一句话,都和真理的距离都只有几寸远,就是近视眼不戴镜子也能从我母亲的话里看到真理的高矮和胖瘦,美丑和俊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采取倒叙的手法,“这样”一词既点明了母亲对于香港的感受与众不同,又制造了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写母亲生活在河南农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主要是为了衬托母亲三亚、香港之行的感受,从而突出母亲在认知上的变化。

C. 文中写作者带母亲与姐姐们游览香港时,主要是以游踪为序,详尽的描写了整个行程,并借此行程展现了香港的风貌。

D. 作者有孝心,对母亲百依百顺,对母亲一些如“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的认知,他虽有微词,但不敢反驳。

2.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简要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有人认为,结尾一段多余,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1. D 2. 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考查的主要方向是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角度,以及这种手法和角度所达到的效果。 ①视听结合。视觉上写海面上的月光像洒在麦场上的银子,听觉上写波浪声和树林的摇曳声,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夜晚香港的宁静与美丽。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月光像银子,海面像麦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海的平静与美丽。 ③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杂树林与海水喃喃地说着唱着,有时像吵架,有时像欢呼,生动形象的写出夜晚岸边的安静。 3. 示例一:可以删去。理由:①文章题目为《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感慨。这种感慨融于文章之中,旅游完毕,感受结束,至此结尾,更能体现文章结构的严谨,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能使文章结尾简洁。②文章主要是写母亲游览香港时的认知,而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受,与文章的主体内容无关,也与文章所写母亲的认知变化不符合,故可以删去。 示例二:不能删去。理由:①从结构上来看,本段承接了母亲和姐姐们回去之后的情节,前后一脉相承,紧密相连。②从主题上来看,这虽然是作者的感受,但正是这种感受拓展了文意,升华了主题,通过作者的议论,赞美了母亲的智慧。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他虽有微词,但不敢反驳”分析不正确。文中在写了母亲说“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之后并没有体现作者态度的内容,因此“有微词”在文中没有体现,“不敢反驳”分析也不恰当。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是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角度,以及这种手法和角度所达到的效果。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明确写景的手法,包括写景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画线句子中,从写景的角度来看,先写了看到月光、海浪、杂树林,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然后写了风吹树林发出的声音,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从修辞手法来看,“像银子撒在麦场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使所描绘月光海面生动形象;“喃喃地说着和唱着”吵架”“欢呼”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达到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题干要求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删,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段落的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能否突出主题等情况入手来分析。本题可答“可删”,也可答“不可删”,如答可删,就要答出文章内容已经完整,主题已经表达清楚明了,此段画蛇添足,与主题无关,且影响结构完整;如答“不可删”,就要答出此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不可分割,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构上与上文衔接紧密等。需要注意的是,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阐明理由,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1.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 《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 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 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 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C. 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 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众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 清人在七律压卷上争高低,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压卷,但还是沿袭了前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作品及票数最多。

C.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气象壮阔,雄伟浑成,明显异于当时七律的工巧之风,显得鹤立鸡群。

D. 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查看答案

作文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请加以修改。

①我叫李明,18岁,是来自xx中学的高三学生。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精神。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⑧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1)应该删除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只填句子的序号)

(2)需要修改的地方: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热,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______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膩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_______。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粉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________”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热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盘桓壶身,用它撤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______。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B. 革故鼎新        情不自已      点石成金     亘古不变

C. 历久弥新        情不自已      画龙点睛     亘古不变

D. 革故鼎新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魅力愈发彰显。

B. 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的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C.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D.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B. 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C. 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 材质不同的茶器,品鉴的类型也不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以此来暗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

(2)写出《离骚》中叙述诗人崇尚美德而自律,却还是因为早上直言进谏晚上就被贬斥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以苇草作比,“纵一苇之所如”一句写作者任从小船前行,“____________”一句写作者越过辽阔江面。

(4)《离骚》中屈原说自己忍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赤壁赋》中采用夸张、对偶、拟人手法写出箫声使蛟龙起舞,寡妇哭泣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