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这令我更加惊奇。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我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

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我说着,极力隐藏自己要当一位艺术家的跃跃欲试、野心和冲动。

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

“用活鱼?这怎么行?”我的声音变大了。

“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听上去既有道理,又过于玄妙。我甚至认为他有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换了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做。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我微笑不语,看着他。

“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

“怎么让它睡着?”

“一点酒吧。”

我明白了,它醉眠后,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怎样涂?如预料之中,他语焉不详。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拍按之间,需要高度的技巧。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他一再强调“眼睛”。

这使我想到: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而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也可以将同一种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

关于鱼和海的故事,朋友可以讲上一整天。那是一些烂漫的故事,惊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也催生了手中的艺术。

后来这幅艺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

它真的就在那里了。它是一个悲剧。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它讲述了大海: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10期,有改动)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1)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

(2)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2.关于鱼拓画,“我”的画家朋友为何“一再强调‘眼睛’”?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说“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 (1)①借用“印刷”一词,表现鱼拓画制作的简单易行。②与后文所写鱼拓画是一种“创造”形成对比,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 (2)连用两个“凝固”强调了鱼拓画的艺术生命。前者突出艺术的个性,后者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 2. ①眼睛最能传递鱼的神气、神情、个性。②眼睛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3. ①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贯连全文,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③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4. ①作品是用活鱼制作的。②创造,使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③生动传神的画,凸显了艺术的生命及其价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內涵。第(1)句,借用“印刷”一词,表现鱼拓画制作的简单易行。与后文所写鱼拓画是一种“创造”形成对比,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 第(2)句,连用两个“凝固”,第一个“凝固”突出艺术的个性,第二个“凝固”是说把“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定格记录下来了,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通过两个“凝固”强调了鱼拓画的艺术生命。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阅读原文,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围绕“眼睛”的特点来分析概括。“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而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由此概括出画家朋友一再强调“眼睛”的原因是:眼睛最能传递鱼的神气、神情、个性。眼睛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本题分两点回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作用。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先阅读全文,找到“我”的言行以及思考。“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我”认为作画简单,只是在死鱼身上涂抹,而画家却是在活鱼身上作画。这就把把“我”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以及文章的倒数二三节,都是通过“我”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内容上,除了要考虑“我”对画家的作用,还要考虑第一人称“我”本身的作用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结构上,“我”贯穿全文,是线索人物。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这道题要求文章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演绎”“生命”“创造”,结合全文内容来回答。由作家的介绍知道鱼拓画作品是用活鱼制作的。“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这就是“创造”,创造使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生动传神的画,“演绎”了艺术的生命及其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

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级。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

(来源: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

材料二

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

平台

知乎

分答(在行一点)

得到

喜马拉雅

产品定位

平台内嵌付

费问答功能

付费语音

问答平台

付费订阅产品

音频分享平台

用户规模

(10月)

974.98万

52.04万

215.24万

2554.41万

内容生产

平台孵化的

名人入驻

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网红推广

团队自制+

自媒体入驻

联合出品+

主播入驻

服务形式

付费提问,每个语音回答公开,收入由问、答者平分

同“知乎”

知识新闻免费,精品付费订阅

免费基础上,推付费精品专区

付费机制

文字提问,答者设定金额+付费转载

60秒付费提问,答者定价+付费偷听

付费订阅,如《李翔商业内参》,198元/年

付费订阅,如《好好说话》,198元/年

付费数量

 

20个热门分类,累计600余位优秀答主

最受欢迎答主TOP

100,累计答题7万个

付费精选、电子书、音频及系列,15位大咖入驻专栏订阅

16个付费精品分类,累计大咖850位

付费规模

(畅销案例)

李开复的关注者达90万,18个公开问答,收入超万元

王思聪收听者超12万,32个公开问答,收入达25万

专栏《罗辑思维》付费用户8万,营收超1592万元

音频课程《好好说话》付费用户10万,营收超1980万元

 

(来源: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有改动)

材料三

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姜女士说。

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来源: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有改动)

材料四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值的社会认可。但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及其经营者,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置之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

(来源: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经济模式,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

B. 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的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

C.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新渠道,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并具有价值。

D. 是用户进入付费平台进行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形式,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

2.下列关于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移动互联的功能拓展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为知识付费铺就道路。

B. 在我国知识付费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现实的市场不小,潜在的市场更大。

C. 消费者投入较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

D. 一些消费者急于消除求知过程中的焦虑,其需求通过知识付费得以满足。

3.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设性意见。

 

查看答案

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

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____________。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你要是说它证明了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败人的。但是,这是____________,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这样,我们所说的历史,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的事实。还有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思想革命与技法创新,形成了“新派武侠”风格,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B. 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以文化为根基的品牌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发展规划上逐渐着墨于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C. 下地干活,父亲实诚又好逞强,不惜力气不耍刁,刨地,起垄,下种,锄草,在他极有力道的大手下,土地温柔和顺,像揉匀醒好的面团,他的劳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D. 任何时候的取名,都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然而大道至简,看似仅二三字的姓名,其所蕴含的学问,却是深浅高低,各有乾坤天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下我们个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认为,就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都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甲)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我觉得,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但如果做到了这两个字,你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乙)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变好——这是很简单易行的道理。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要经过历史的淘汰。而且,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轰轰烈烈,而要不绝如缕。轰轰烈烈,就会鱼龙混杂。(丙)我们的文化传统,最好是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如古人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1.上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播

B. 当然

C. 鱼龙混杂

D. 薪火相传

2.上面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