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靠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②2018年1月20日,一名返乡大学生在成渝高铁万州北开往成都东的列车上,突然生病晕倒。紧急情况下,当次列车在本不应该停靠的荣昌北站停靠了三分钟,为患者及时送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台 以人为本,敬畏生命 2018年1月5日,一名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由,强行阻挡车门关闭,致使高铁列车晚点;而1月20日,一名返乡大学生晕倒在高铁列车上,当次列车在本不该停靠的荣昌北站停靠了三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就医时间。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很多人都指责这名女性旅客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规则,任性妄为;同时,人们又认为为救治大学生而临时停车的行为彰显了铁路系统人性化的温情。在我看来,出现这样两极化评论的原因是:女性旅客的行为本质上只为一己之私利,实不可取;而列车部门彰显的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值得称赞。 女性乘客拦阻高铁列车发车,只为等待丈夫,站在她自己的角度,只需要列车多停留几分钟,只需要列车员为自己行个方便就可以等来丈夫,解决自己的难题。站在其他旅客的角度,列车到点而不发车,无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耽误了他们的事情,这趟列车上的旅客不乏探亲访友者,不乏商务应酬者,不乏寻医问药者,如此这般,又会影响多少人的正常出行呢?又怎么能为一人一事的方便,而置规则于不顾呢?如果每个旅客都以各种理由拦阻列车发车,那么全国各地又有哪一辆列车可以准点到达呢?又会影响多少旅客的正常出行呢?如此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必将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而另一班列车在本不该停靠的荣昌北站为突然晕倒的旅客停留了三分钟,为患者及时送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赢得了一片赞誉,彰显了社会的温情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事有轻重缓急,在旅客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列车部门能够顶住压力,打破规则,做出暖心的决定,的确让人敬佩!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是宝贵的,而人性是善良的,没有人会看见生命即将凋零而无动于衷!如果列车部门不为这名旅客停留这三分钟,眼看生命逝去而无所作为,严格地遵照规定时间,不知变通,罔顾人性,这又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好在列车部门停留了这三分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化执法的光芒,彰显了敬畏生命,以人为本! 当前,人们对女性旅客口诛笔伐,让我们明白自私自利的行为不得人心,必将受到谴责;而为列车停靠三分钟点赞,让我们懂得唯有人性化执法,充满大爱,尊重个体生命才能深得人心。 愿自私自利从此远去,每个人都能敬畏生命,让爱充满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主题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本题所给的两则材料都是有关列车延误的,但事件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从出发点上看,材料①中女性旅客强行阻挡车门关闭,目的是等迟到的丈夫,却造成列车晚点,耽误了全车旅客的时间,表现了该女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对规则的蔑视与践踏。材料②中列车在本不该停靠的荣昌北站停靠了三分钟,是因为车上有一名旅客突然晕倒急需救治,这三分钟为患者及时送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表现了列车工作人员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凸显了规则实施的人性化。从行为实施主体来看,一方是旅客本身强行阻挡车门关闭,一方是列车部门主动为病患停靠三分钟;前者是与己方便,后者是与人方便;前者表现出的是自私自利,后者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在具体写作时,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确定立意。从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来谈,可以辩证地谈规则的不可违和规则实施的人性化。以第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谈,可以对女子进行批判,进而联系第二则材料谈铁路部门做法的得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迁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B. 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C. 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D. 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集中的“朝”指朝见,即古代官员拜见皇帝,文中“朝集”指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君主。

B. 东都,即洛阳,隋初将都城设置在大兴城,后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 内臣,指封建统治时期宫廷所使用的太监,他们常伴皇帝左右,与外臣相对,有时也被称为“中官”。

D. 希旨,指在言语和行动上迎合上位者的意思,一般被视为官员没有个人原则和气节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 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侵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 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 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

(2)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注)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妻儿们离开远了诗人也就忘了他们,看似“忘情”,实则暗含着无可奈何的感伤。

B. “去远”与“归近”在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思念之情。

C. 儿女们已近在眼前,诗人来不及看清他们的长相,只是一味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

D. 诗人在诗中用一系列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过程。

E. 诗歌最后两句说诗人明知不是梦却犹恐是梦,运用心理描写曲折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2.陈师道提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秘的眼镜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

他在欧洲长大。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用心作了七八幅画,其作品相当昂贵。

我们一见面就成了至交,原因是我感到他是个神秘人物,那张朦胧的脸让人捉摸不定。

闲话少叙。上星期他打来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走进他的画室。

他迎出来说:“我快要死了。”

“你快要死了?什么病?你疯了吧!”

他说:“我既没有病,也没有疯。但我没有几天了,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阳寿。至于怎么个死法,我自己也说不清,心肌梗死、车祸、暗杀,都有可能。”

“你干吗这么想呢,总该有点儿什么事吧?”

“当然,请你戴上这副眼镜瞧瞧我。”

他取出一副金属架的眼镜。我一戴,惊得说不出话来。

刚才他还是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转眼间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干巴老头。

我连忙摘下眼镜,朋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望着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我又试了三次,情况完全一样。

亚马希达说:“看够了,还给我吧!现在我解释一下。”

他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对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在东京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郊区散步,一家眼镜铺把我吸引住了。我发现有一副眼镜标价一百万日元。是开玩笑,还是标错了价钱?出于好奇,我走进眼镜店。店里有个其貌不扬的老头正在看报。我问:“您那副眼镜能值一百万日元?”

他说:“我知道现在眼镜不太值钱。可这副眼镜非同一般,是用来测量寿命的。你研究过人的衰老问题吗?衰老就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不对?也就是死亡的前期。这个阶段,人的体能开始衰竭。在这里年纪无关紧要,事实上,年轻与年老只是人类的幻觉。一周后,将被汽车轧死的小伙子应算是老头;即将跌入大海的飞机,即便是第一次试飞也算是老掉牙了。这种衰老是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于这种眼镜了。只要戴上它,马上就能了解真实情况。要是某人快死了,在眼镜里就是个老态龙钟的人。”

我非常好奇,好像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催我赶快把它买下。我说:“要是这副眼镜真像您说的那么神秘,我就把它买下来。但怎么才能证明它确实有效呢?”

他说:“先生,您真幸运。请您出门后向南走三十米,那儿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但她真可怜,因为得了白血病。”

我走出店门,来到公园,发现一条长凳上果然坐着一位漂亮姑娘,十七八岁。我把眼镜一戴,她一下就变成瘦骨嶙峋、满嘴掉牙的老太太。你想,我当时多吃惊呀,就跟你刚才一样。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后来的事只有鬼知道,我走回眼镜店,可铺子不见了,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我往返了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这可真叫人纳闷。我在附近一打听,他们都说这里从来没有什么眼镜铺。没有办法,我只好拿着眼镜回家。

后来,我就戴着这副眼镜去看街上的行人。用肉眼看时,体育场里生机勃勃,一戴上眼镜,运动员们全都变成满脸皱纹的老人。后来我也腻了,就把它锁进保险柜里。但有时我也会用它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检查完会立刻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长寿。可是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我发现我胸部炸开了,我知道求医问药是无济于事的,反抗也没有用。总之,这一命运是无法摆脱的。

“可是,你有什么感觉吗?比如全身疲倦、劳累?”

“什么不适也没有,我翻个跟头都可以,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人了,我要和你永别了。现在我还不能把这副眼镜送给你,你现在肯定也不会接受。我把它写在遗嘱里,我一定要把它留给你。你不要流泪,不要悲伤。现在请让我安静一会儿,我还要处理两件事情。”

他把我送到门口,一直等我走进电梯才离去。我还没有下到楼底,就听到一声爆炸声从他的室内传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简略介绍了亚马希达的家境、绘画情况,和后文所写的亚马希达的猝然离世形成比照,令人震撼,启人深思。

B. “我”被亚马希达的神秘吸引,和他成了至交;亚马希达发觉自己快死了,就打电话找“我”,也说明了他对“我”的信任。

C. 小说所写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但作者把所有情节集中在“上个星期的一天下午”来讲述,体现了构思的独特匠心。

D. 小说以“神秘的眼镜”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画家亚马希达充满神奇色彩的一生,揭示了“神秘的眼镜”的隐喻意义。

2.小说情节看似荒诞,却蕴含发人深省的深层思考。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3.假如真的有能测量寿命的神秘的眼镜,人们是否需要?请结合作品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十个方面

本科学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材料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题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琳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显示,本科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最为满意,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最不满意。

B. 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

C. 图表显示,本科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较多。

D.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态度积极,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另外,国家政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

B.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

C. 在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

D. 当代社会变化极快,竞争激烈,给正在向成人转变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

E.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3.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三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五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因此存有“三正论”。

C. 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

D.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