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鲸落,是鲸鱼死后尸体沉入海底,并由此形成的一个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鲸落,是鲸鱼死后尸体沉入海底,并由此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深海海底生物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降临的物质生存。从海面沉下的食物碎屑是天降甘霖,而偶尔落下的鲸鱼尸体,则是他们在大洋荒漠底部的        。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一年。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        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鲸鱼只剩下骨架时,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会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然,(① )。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        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没人确切知道。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        的是,(②)。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洞天福地    心满意足    风雨飘摇    不容置喙

B. 世外桃源    心满意足    岌岌可危    不容置疑

C. 洞天福地    志得意满    岌岌可危    不容置疑

D. 世外桃源    志得意满    风雨飘摇    不容置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鲸落为许许多多的海底栖息生物提供了复杂的生态环境

②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B. ①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

②如果鲸落没有了,鲸鱼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C. ①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

②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D. ①鲸落为许许多多的海底栖息生物提供了复杂的生态环境

②如果鲸落没有了,鲸鱼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

B. 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充分的时间适应。

C. 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

D. 也许鲸鱼的消失不会来得太快,会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

 

1. B 2. C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洞天福地: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现泛指名山胜境。根据语境“他们在大洋荒漠底部的……”,应选“世外桃源”。第二处,心满意足:非常满足。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内心满足。此处是说“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所以应填“心满意足”。第三处,岌岌可危:指局势或处境非常危险。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文中修饰“境地”,应选“岌岌可危”。第四处,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语境“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的是……”,所以填“不容置疑”。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要求补写的是两处,第一处,联系上文看,主要是解说“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当然”一词总结上文,根据前文“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补句子应是达到怎样条件,才能形成繁盛的鲸落,故应填写“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是文章结尾句,结尾句一般有总结上文的作用。根据对选项的辨析,可知第二处句子只有“鲸鱼”和“鲸落”之别。联系语段看,是说鲸鱼形成鲸落,结合上文“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没人确切知道。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应是鲸鱼没有了,鲸落也会随之而去,可排除B项。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找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经辨析知这个句子的语病主要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是先消失再寻找,还有“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快”应在 “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在之前。然后辨析逐一选项,B项,语序不当,“充分与时间”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还有“重新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缺少谓语。D项,“也许鲸鱼的消失不会来得太快”与“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矛盾。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宫中之事都可以咨询郭攸之、费祎、董允然后施行,这样一定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运用互文手法,将主客二人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避免了行文的单调。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幹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三春不是别离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 “艳桃秾李闹长堤”中“艳”“秾”“长”均是形容词,凸显意象特征,形象生动。

C. “闹”字运用比拟手法,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让桃李的艳丽如在眼前,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春景的美好。

D. “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B.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C.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D.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屡辟公府”中的“公府”是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B. “家拜太原太守”中的“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还有“除”“夺”“授”“封”等。

C. “伏见处士豫章徐稚”中的“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 “三辅”,西汉时指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也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可见徐稚在陈蕃心中的分量。

B. 陈蕃、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些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

C. 徐稚有感恩之心,曾征召他做官的黄琼去世后,徐稚徒步前往祭奠,哭毕而去。

D. 徐稚做人虽恭俭义让,为陈蕃等人所敬重,但为人迂腐,不通人情世故。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他前往吊唁,只是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离开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2)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 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 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C. 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 “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B. 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C. 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 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梅花

苏菲

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②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⑦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独自迎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⑩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⑾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这个中文名字虽然极美,但又觉得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C.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D.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2.请赏析第九段中画线的句子。

3.本文为什么写了外国人向作者询问“梅花”的几个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