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 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B. “文”的伦理基础就是“孝”,“文”与“孝”是末与本的关系。

C. “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D. “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 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

C. 先民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D.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

B. “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C. 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D.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1. B 2. C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文’的伦理基础就是‘孝’”错,原文第二段:“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故本题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先民认为”应为“先民倾向于认为”。故本题选C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都是……进步行为”过于绝对,比如《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就有“愚忠”“愚孝”的成分。故本题选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四川一小学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一把戒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戒尺该不该进课堂?中国教育报微信就此发起投票调查,结果显示,近8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4%支持戒尺进课堂,41%的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教师的惩戒权,以便“给老师充分的权力管教学生”。53%的网友支持对教师惩戒权加以规范,“把惩戒范围、标准量化,让老师更敢管”。当然,还有5%的网友对“戒尺进课堂”持质疑态度,认为动用戒尺是对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纠偏,但“如果惩戒流于形式,结果可能是‘兴一时’‘败一时’”。

针对我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出现的“戒尺走进课堂”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鲁班扬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鲁班扬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5处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敬礼!

                                                   请假人:鲁班扬

                                                   2018年4月2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主人公充满愤怒地批判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感情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箫声感染力强,触动了蛟龙和寡妇。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