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四川一小学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一把戒尺。此...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四川一小学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一把戒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戒尺该不该进课堂?中国教育报微信就此发起投票调查,结果显示,近8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4%支持戒尺进课堂,41%的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教师的惩戒权,以便“给老师充分的权力管教学生”。53%的网友支持对教师惩戒权加以规范,“把惩戒范围、标准量化,让老师更敢管”。当然,还有5%的网友对“戒尺进课堂”持质疑态度,认为动用戒尺是对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纠偏,但“如果惩戒流于形式,结果可能是‘兴一时’‘败一时’”。

针对我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出现的“戒尺走进课堂”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赋予教师惩戒权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等于体罚合法化 据报道,近日,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 《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 法》),《办法》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 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 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 专家分析称,“惩 戒”这个词至今未出现在全国或者地方性法规中,此次青岛市政府发布的《办法》中明确了中小学可以适当惩戒学生,属于首次。 教育和管理学生应有必要的手段,相对而言目前中小学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以批评教育为主,但效果有限,约束作用不明显,一些学生不惧怕批评教育,屡教不改,反而影响到老师的威信,不利于正常的教育管理,使得一些老师被迫选择体罚,弥补手段的不足。 所以,基于实践的需要,有必要引入适当惩戒手段, 更好地管理教育教学秩序。并且,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懂得行为有界线、越界有代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不过,惩戒学生往往与学生的权益紧密相连,中小学生还不是成年人,身心容易受到伤 害,惩戒的运用要满足保护的基本前提。 正因如此,在我国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由此可见,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引入适当的惩戒手段,有必要理清惩戒与体罚 的界线,在赋予教师惩戒权力的同时,又对教师惩戒手段的运用加以限制。 从青岛市的地方性规章来看,《办法》提出了“惩戒”的概念,目前的意义仅限于承认中小学校对学生惩戒的合法性,还不具现实可操作性。比如,条文设计仅提出“影响教育教 学秩序”“适当惩戒”包括惩戒的前提、惩戒具体方式方法、把握的度,没有具体的设计, 而且中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同, 也需要区别对待, 惩戒范围与适合的方式应 有所区别。 总之,惩戒学生不等于体罚合法化。 虽然,从形式上看,惩戒学生与一些体罚方式可能 相同,但本质而言,惩戒是依法“惩戒”,而不是赋予教师惩罚学生方式子决的权利。青岛市的地方性规章中允许教师“适当惩戒”,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意见,进一步细化惩戒相关规定的设计,形成相对统一的尺度与规则,不宜将惩戒 规定制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乃至教师。 否则,真有可能导致体罚的合法化。 此外,惩戒学 生还应遵循谨慎的原则,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惩戒过度,伤害学生权益,也 有必要建立效果评价制度,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提供的材料是关于教育惩戒权的问题。众人对此看法不同。总的来说,绝大部分人赞同,少数人质疑。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应 该有惩戒权,这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不应该有惩戒权,可以从体罚学生、虐待学 生、素质教育等角度进行反对。针对材料中的审题指向“如何看待戒尺走进课堂”。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①赞成:教育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戒尺教育本是祖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尊崇师道尊严的古代中国,戒尺就是老师教育的辅助手段,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②反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可能会直接决定戒尺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戒尺力度,最后必然会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③辩证分析:“教师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戒尺。”教育者首要的是心中的“爱”,有爱才有教育的魅力。“戒尺”是一把“软”尺子,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有度。其他立意,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亦可。考生写作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鲁班扬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鲁班扬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5处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敬礼!

                                                   请假人:鲁班扬

                                                   2018年4月2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主人公充满愤怒地批判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感情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箫声感染力强,触动了蛟龙和寡妇。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C. 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