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英雄,无数诗词作品中寄托着对英雄情怀的歌颂。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二: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了烈士纪念日,以国之名向英烈致以深深的悼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缅怀英烈,讲述英雄事迹、致敬英雄精神。
材料三:近几年一些解构英雄的言论甚嚣尘上。有人在网络上质疑对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事迹的宣传。不少网友在网络上传播用英烈图片制作的表情包;某锁业公司《拆弹专家》的广告片涉嫌侮辱在为清理对越自卫反击战遗留下来的地雷而受伤的排雷兵。
对于英雄主义,有人说:“在和平的年代,多宣扬生命可贵,拒绝接受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英雄符号,是一种时代进步的标志。”有人说:“树立道德楷模,弘扬英雄精神,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构筑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至少结合以上材料中的两则,谈谈你对“英雄主义”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政务中心居民身份证申请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王先生想邀请自己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多处措辞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
兹定于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京剧《九锡宫》,还请您不吝赐教。
请届时务必光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对偶句描写秦人对剽掠来的珠宝看得极为平凡,毫不珍惜。
(2) 庄子的《逍遥游》引《谐》之言,描述鹏凭借六月大风,用“____________ ,_______”的雄姿,击水乘风飞往南海。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卒章显志,表明诗歌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寅十月纪事(其二)
[ 明 ] 归有光
经过兵燹后,焦土遍江村。满道豺狼迹,谁家鸡犬存。
寒风吹白日,鬼火乱黄昏。何自征科吏,犹然复到门。
兵燹:战火 ②”甲 寅为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入侵战事严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写战乱后的景象,战火过处,遍地焦土,百姓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
B. 颔联承上联,写江村的荒凉景象:豺狼满道,鸡犬无存。“豺狼”二字语带双关暗讽倭寇。
C. 最后写战乱之年但官吏照常到门征税,说明苛捐杂税给百姓的压力和痛苦比战争还要大。
D. 这首诗以实录之笔和深沉之思关怀现实,多角度地反映了倭寇入侵时期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