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急烹:《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 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D.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1. D 2.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错误。从诗中来看,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思话年十岁许时,未知书,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颇工隶书,善弹琴,能骑射。后袭爵封阳县侯。元嘉中,为青州刺史。亡命司马朗之兄弟聚党谋为乱,思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忽于斗下得二死雀。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思话迁镇南郑。法护,中山无极人也。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自少府为益州刺史。法护委镇之罪,为府所收,于狱赐死。 十四年,迁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以弓琴,手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尝从文帝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思话以去州无复事力,倩府军身九人。文帝戏之曰:“丈人终不为田父于闾里,何忧无人使邪?”未拜,迁护军将军。 是时,魏攻悬瓠,文帝将大举北侵,朝士佥同,思话固谏不从。魏军退,即代孝武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为围碻磝城不拔,退师历下,为江夏王义恭所奏免官。 元凶弑立,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即起义以应孝武。孝武即位,征为尚书左仆射,固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时都下多劫掠,二旬中十七发,引咎陈逊,不许。后拜郢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侯。

(节选自《南史·萧思话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B.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C.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D.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州,古九州之一,益州、雍州、徐州和兖州均属古九州之列,九州泛指中国。

B. 文帝,指宋文帝刘义隆。文,是刘义隆的谥号,文中“孝武”也是谥号。

C. “敕”在古代,多与皇权联系在一起,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D. 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思话意趣高雅,悠游闲适。梁文帝十分欣赏他的高雅志趣,将自己珍藏的古琴赠送给他;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他将工作事务交予府君,悠游自在。

B. 萧思话知错能改,多才多艺。他幼时不喜读书,邻人的怨恨使其自我克制,几年之间,他便擅长隶书,善于抚琴,能够骑射,拥有美好的名声。

C. 萧思话平定叛乱,屡建功勋。他担任青州刺史期间,派遣下属萧汪之平定司马兄弟之乱;后来又抵御敌寇杨难当的侵犯,全部收复汉中失地。

D. 萧思话忠于君王,深得宠信。他不顾众议,谏阻文帝北侵;元凶杀君篡位他起义响应孝武帝,功高不居,备受皇上厚爱,生前委以重任死后屡获殊荣。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2)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建造的,也是他决定炸掉、抗战胜利后重修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

B. 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C.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D.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 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C. 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D. 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E. 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3.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到冰川

马温

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

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

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

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回到冰川”,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

B. 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

C. 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

D. 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含有对自我的批评,文字朴素而真诚。

2.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3.文章为什么要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表面上看,网络小说中的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很多网络小说可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是写给青少年读者看的,故事读来轻松、有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明晰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非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如果说传统纸媒文学是小众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大众的;传统文学是厚重的,网络文学就是轻逸的;传统文学是“烧脑”的,网络文学就是悦人的;传统文学是作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就是读者的文学。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小说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凭借智慧、毅力、意志成为世间强者,给读者留下具有不畏强权、不畏困难等奋斗精神的印象。

B. 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网络小说的想象世界,表面上看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但是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

C. 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它给读者以梦想,强化某些有意义的理念,帮助青少年读者获得自我意识并找到自我。

D. 很多网络小说故事轻松、有趣,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其内在价值观是明晰的、积极的,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网络小说中主人公由“废柴”变成“逆天”的世间强者来论证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

B. 文章用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来类比网络作品的分类,来论证读者选择作品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

C. 文章以网络小说的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让读者获得参与感,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

D. 文章把网络文学和传统纸媒文学、通俗文学进行对比,从而论证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承中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持中的,大多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因而网络小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B. 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读者阅读故事时,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C. 网络小说有传统的东西也有时代的东西。它传承了通俗文学的传统,又融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既弘扬传统精神,又书写现代观念。

D. 网络文学追求精彩的故事,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传播“大道理”,寓教于乐,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日,杭州惠兴中学举办了一学期一度的“惠贤学子”颁奖典礼。40位获奖学生除了别上“惠贤学子”的奖章,还获得了学校自种的一捆青菜。据学校校长介绍,“惠贤学子”是学校德育方面的最高荣誉,青菜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自力更生、朴素淡雅、一生清白。

材料二:福建南安南安九都中学在2018年期中考表彰大会上,向优秀学子奖励农家土猪蹄和腿肉。“猪蹄寓意金榜题名,而古代就有‘功名肉’之说,效仿古人。”该校校长说,“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要懂得去感恩,感恩很多人为自己的付出,要能够去跟父母们分享成长的喜悦。”学校还特意在猪肉奖品上绑了一张标签:感恩、分享、奋进。

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给惠兴中学的校长、九都中学校长、获奖学生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