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根子 邢根民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根子

邢根民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他到每个房间喊了几声,仍不见老爸的身影,心里一慌,老爸又跑丢了!

这些天让他头疼的事就是老爸一个劲跑丢。

第一次跑丢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老爸早早起床,坐在床沿上发呆。因为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他家装修一新的单元楼里还不习惯,可能是怕宏伟和媳妇瞪白眼,他不敢吸烟。要是往常在家,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美美地吸上一锅子旱烟,几十年的习惯突然一改,让他很不适应,感觉自己就像关进笼子里的鸟,能不憋屈吗?所以,那天早上老爸没打招呼,悄悄乘着电梯,从十七层高楼落到了地面上,他心里才踏实了。

而宏伟上班前发现老爸的房间没人,以为老爸下楼去公园锻炼了,就没在意。中午吃饭时还没见老爸,问媳妇,也不知道。这下他急了,顾不得吃午饭,和媳妇分头去公园、广场、商店来回找,几经周折,还是在火车站广场找到的。宏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跑到老爸跟前说,爸,你走了也不说声,让我们都快急死了。老爸脸色阴沉,情绪很平静,我要回家,城里不适应。你帮我买张回家的车票吧!

第二次,老爸是跑丢在长途公共汽车站,拿着车票上长途汽车了,让宏伟看见了。这次宏伟生气了,爸,人家都往城里跑,你却偏要回乡下,乡下有啥好的,你干嘛非要回去?老爸坐在车上不下来,也不理儿子,任宏伟和媳妇一番好劝,就是不听。

那次,老爸在乡下还没待几天,就被宏伟再次请到城里。他实在不放心把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孤零零丢在家里。这一次,宏伟满足了老爸一个条件:不干涉老爸任何行为。

老爸能再次进城,还有一大诱惑,那就是宏伟把儿子贝贝上幼儿园的差事交给了老爸,这下可把老爸高兴死了。每天接送小孙子时,一路上都能听小孙子用稚嫩的童音给他说幼儿园里的新鲜事。今天老师表扬他听话,昨天老师让小捣蛋鬼罚站了,每天都有听不完的新鲜事,老爷子听得两眼一眯,胡子直往上翘。

按说,有了小孙子的诱惑,老爸应该不会再想着回乡下了,可这次还是……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宏伟一大早开车,带着儿子回一百多公里外的乡下。

宏伟的老家在黄土沟壑里,以前村边那条细细的河流如今早已干涸,吃水都要去几里外的小河里拉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做生意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不识字的妇女。车子开到村头,宏伟看到往日绿油油的坡地如今只剩下裸露的黄土,就连挣扎在半坡上的几棵树木也孤零零地干枯了。正是春夏之交的播种时节,却难以发现往日家乡男女老少忙着播种的情景。

管他呢,反正自己开着小厂子,和媳妇一年收入也不少,比种庄稼不知要好多少倍。宏伟暗自庆幸自己当年走南闯北做生意,如今虽快三十,但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什么都不愁了。两个姐姐也都迁到了城里,老妈去年走了之后,他就直接把老爸接到了城里享清福,也算尽一点孝道。谁知,老爸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放着舒坦的城里日子不过,非要三番五次往乡下跑,他想不通,这荒山野岭的土塬上有啥好迷恋的。

到家了。宏伟抱着儿子走下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住了:老爸穿着十多年前下地干活的那件土里土气的粗布衣裳,头戴一顶已经褪色的破旧草帽,裤腿和袖子挽得老高,在院子里的一片平整好的土地上播种花生,身后还堆着半袋子土豆种。

听到脚步声,老爸抬起头,汗珠子从长长的眉毛上滚落下来。他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对小孙子说,贝贝,爷爷给你种花生和土豆,再种点黄瓜、茄子、西红柿,保管比城里买的好吃,爷爷给你送去。

爸,你这是干啥呀?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种地?宏伟不解老爸咋就这么会折腾。儿子,你给我听着,咱是庄稼人,庄稼就是咱的命根子,啥时候都不能丢。老爸低下头,在脚下的土壤里撒下一粒种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从父亲丢了写起,“心里一慌”刻画了宏伟内心的焦急,“老爸又跑丢了”引起悬念,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B. 父亲愿意再次被宏伟接到城里生活,一是宏伟答应不干涉父亲的任何行为,二是父亲可以接送小孙子贝贝上幼儿园。

C. 父亲几次要跑回家,宏伟每次都火急火燎地仔细寻找,这虽然体现了宏伟的孝心,也从中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

D. 父亲在家时“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与他在城里时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回家乡后的惬意与愉悦。

2.小说画线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命根子”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1. C 2. ①描写出家乡一片荒凉的景象,烘托了伤感的氛围。②反衬出父亲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并与下文父亲在田地劳动的场景形成照应。③表现作者对农村发展的忧虑,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乡村治理的思考。 3. ①作为文章隐藏的线索,串联起了全文。父亲多次从城市偷跑回来,其实都是离不开他视为“命根子”的庄稼。②“命根子”一词运用借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庄稼的情感,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命根子”一词突出了庄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呼吁我们要重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但也从中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错误,从文中来看,宏伟让父亲回城并不能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选项过分拔高。从文中来看,写父亲几次要跑回家,宏伟每次都火急火燎地仔细寻找主要是表现出宏伟对父亲的孝顺。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画线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作用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概括。首先分析划线文字所写的内容,即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即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从文中来看,文中划线文字是对宏伟老家情况的介绍,“以前村边那条细细的河流如今早已干涸,吃水都要去几里外的小河里拉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做生意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不识字的妇女” “往日绿油油的坡地如今只剩下裸露的黄土,就连挣扎在半坡上的几棵树木也孤零零地干枯了。正是春夏之交的播种时节,却难以发现往日家乡男女老少忙着播种的情景”,“干涸”的河流,裸露的黄土,干枯的孤零零的树木,播种的季节却看不到农民播种的情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仅仅剩下老人和孩子,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烘托伤感的氛围,而对于这样的乡村,宏伟的父亲是热爱和眷恋的,乡村的现状与宏伟父亲对乡村的情感形成反衬,乡村的现状引发作者对农村发展前景的担忧以及对于乡村治理的思考。从结构上来看,宏伟所看到的黄土地上没有耕种的人,这与下文宏伟父亲劳动的情景形成照应。考生围绕这些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命根子’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这是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可以从标题的内涵、标题与情节的关系、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标题与小说主题的关联、标题的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命根子”,指被认为是生命或精力来源的东西,比喻最受人重视的晚辈,也比喻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事物,最喜爱、心爱的东西,从文中来看,宏伟父亲的命根子是土地,是庄稼,小说把“土地”“庄稼”比作宏伟父亲的“命根子”,这是使用比喻的方式,突出宏伟父亲以及作者对庄稼、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结构上来看,宏伟的父亲多次要从城里“逃”回乡村都离不开对土地、庄稼的眷恋,由此可知,标题“命根子”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从主旨上来看,小说最后说“咱是庄稼人,庄稼就是咱的命根子,啥时候都不能丢。老爸低下头,在脚下的土壤里撒下一粒种子”,由此可知,“土地”不但是宏伟父亲的命根子,也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突出土地、庄稼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揭示要重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材料三:

图1

2017年我国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共享经济

图2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

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

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期2017年5

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B. 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C. 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 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B. 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C. 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 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3.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云南昭通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里多山路,来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因为天气寒冷,到学校时已满头霜花,被称为“冰花男孩”。“冰花男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②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③近日,某市民警脱下警服棉袄盖在事故车主身上保持体温,避免过低的温度加重伤情,为伤者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后来伤者离了生命危险。

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座巍巍丰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唐宋诗词歌赋,又是一顶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华文学智慧的珍宝。在这里,你既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__;既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____。在这里,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忆江南,有春光明媚的蝶恋花,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达得体。

关于征集本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议的公告

各位业主:

大家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鄙人——本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承蒙各位业主错爱,在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取得了全城最牛的业绩,保持小区绿化面积达到50%,确保小区公共场所、楼道内的卫生每日都有专人及时清理,并做到了小区24小时治安监控。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现在面向广大业主发布消息,恳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本月30日前发到邮箱666999@qq.com即可,我们将洗耳聆听,感谢各位的倾囊相助!

让我们携手创建美好家园!

物业管理服务公司

2018年12月10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