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云南昭通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云南昭通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里多山路,来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因为天气寒冷,到学校时已满头霜花,被称为“冰花男孩”。“冰花男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②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③近日,某市民警脱下警服棉袄盖在事故车主身上保持体温,避免过低的温度加重伤情,为伤者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后来伤者离了生命危险。

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冰花男孩”意味着啥? 充满稚气的脸庞,宛若冰凌的头发,黝黑透红的皮肤,还有深冬里那件单薄的褐黄色上衣,云南省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里山路,来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因为天气寒冷,满头满眼皆是冰花,引起广泛关注。 从深层次考量,“冰花男孩”意味着什么? 全国2.8亿多农民工辛勤劳作的背影后面,伴生着一个特有的乡村儿童成长现象:6000多万留守儿童、3500多万流动儿童。“冰花男孩”的社会意义在于,他是这6000多万乡村留守儿童的一员。经年不见父母,物质上的艰苦已经很折磨人,精神上的父爱母爱更是成了难得的奢望。 帮助留守儿童时不我待。因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是未来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现在他们稚嫩的肩膀,将来要扛起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艰巨使命。因为,他们和千千万万的儿童一起,将承担着民族精神薪火相承的重任。 “冰花男孩”是千千万万贫困地区儿童的一员。贫困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学校建设难以同城市中小学比肩,公共服务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 “冰花男孩”所在的鲁甸县隶属昭通市,深处乌蒙山片区的腹地,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昭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37万人,贫困家庭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46.79%,涉及91775户贫困户。 帮助“冰花男孩”,一箪食,一壶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和投入力度,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把乡村振兴抓细、抓实。 帮助孩子,需要当地化,也就是就地解决问题。最近“冰花男孩”来到北京,感慨冬天里北京的温暖,但他的家乡没有暖气,冬天依然寒冷。怎么办呢?还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道路交通问题,提供学生班车,让孩子上学不需要走那么远的山路。学校也可购置一定的保暖设备,让孩子在课堂上不要挨冻。家庭的保暖,除了家庭的支出之外,公共服务也可和家庭力量一起,改善住房的供暖条件。听说“冰花男孩”未来想在北京上学,想当警察,这是美好的理想。通过在家乡当地化的教育,奋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北京的警察学校来,是许多贫困地区少年已经实现的梦想。 帮助孩子,需要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 帮助孩子,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失血”,所以在重塑城乡关系的进程中,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而不是只顾城市,不顾乡村,那样,最终会造成农村衰败,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前些年我们到鲁甸县调研贫困状况的时候,“二半山”里,一半是深度贫困,一半是深度美丽。如果长期坚持立足本地生态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鲁甸的未来经济形态会更完整,“冰花男孩”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材料和名言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融2018、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时代精神、新闻热点)和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标语口号、诗词名句)为一体,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给考生提供了一个训练认知、理性思辨的酵母。在写作时应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两三则材料组合,从中确定立意。 材料分析:材料①公益、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关注条件艰苦地区的教育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材料②诚信、良知,善举温暖人心。材料③友善、温情、文明。人性化执法,呵护生命,服务为民。材料④积极的人生态度。卑微之躯,宏大之志。材料⑤理想社会目标。弘扬品德,弃旧图新,仁政亲民,臻于至善。 立意组合示例:材料①和材料⑤关注民生,造福百姓,人民幸福;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实施暖心亲民的人性化政策。材料②③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一个有良知、文明、友善的人,给他人和杜会带来温瞹和帮助。秉承良知,成就自己、温暖他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座巍巍丰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唐宋诗词歌赋,又是一顶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华文学智慧的珍宝。在这里,你既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__;既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____。在这里,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忆江南,有春光明媚的蝶恋花,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达得体。

关于征集本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议的公告

各位业主:

大家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鄙人——本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承蒙各位业主错爱,在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取得了全城最牛的业绩,保持小区绿化面积达到50%,确保小区公共场所、楼道内的卫生每日都有专人及时清理,并做到了小区24小时治安监控。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现在面向广大业主发布消息,恳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本月30日前发到邮箱666999@qq.com即可,我们将洗耳聆听,感谢各位的倾囊相助!

让我们携手创建美好家园!

物业管理服务公司

2018年12月10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      ,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     。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     ,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颖而出  就地取材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

B. 出类拔萃  因地制宜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

C. 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

D. 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B.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C.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D.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B.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D.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描写阿房宫殿与宫室之多,将之与天下城池相对比。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笔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饯行的欢乐场面相对。

(3)《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 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