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和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岩画,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曲麻莱县、治多县、称多县和玉树市,总共143个岩画群、609幅岩画,分为狩猎、畜牧、战争、凹穴、棋盘、农耕、信仰符号以及车辆8种专题。玉树岩画作为在一个民族区域的岩画发现,目前已引起多个相关研究单位的关注。

玉树州博物馆馆长尼玛江才介绍,通天河沿岸分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石刻,通天河流域岩画的遗存形式基本为崖壁岩画和大石(或落块)岩画两种。崖壁岩画为通天河流域岩画的主要遗存形式,一般凿刻在露天山体的崖壁之上。其分布几乎贯穿了通天河流域的全境,且具有青藏高原岩画早、中、晚各时期的特点。甚至后来分布在此流域的唐、元、明、清时期的各类佛教摩崖石刻也均以岩壁为载体形式,体现了沿岸先民古远的刻石习俗。通天河流域的大石(或落块)岩画则自西向东主要散布于塔琼岩画点、客尤山岩画点、庚卓岩画点、东果岩画点等,地处河谷的缓坡、山脚或旷野地带,大小不一。与崖壁岩画不同,大石岩画的幅面均朝上。除此之外,通天河流域的崖荫岩画目前仅发现一处(位于曲麻莱县巴干乡一处名为“谐青”的山谷内),尚未发现洞穴岩画。

“岩画的图像资料既是一个图像表述系统,更是一个符号语言系统,它们不仅仅是早期人类思想构造能力与艺术创造才能凸显的文化遗产,还主要是‘无文字时代’人类精神传达、情感表现、语言交流、视觉教育的图式代码,当然也是今人解读早期岩画制作族群思想、情感、心理等精神世界的通道或桥梁。”尼玛江才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玉树通天河流域发现的这些岩画意义非凡。

“玉树岩画从古到今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直接关联,很多民众将岩画视为神迹的自然显像,也把岩画与山神信仰联系起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介绍,通天河流域岩画延续时间较长,第一期岩画的年代在距今2600年左右,带有浓厚的黑海沿岸斯基泰文化特征。他认为,一个岩画区域若能提供相对丰富的图像类型、相对充足的图像数量,是支持该地区岩画研究得以深入的真正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群的发现至少已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图像语言资料,同时也证实青海西部玉树通天河流域应该是青藏高原上第三个岩画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

张亚莎说,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的风格反映出多样性特点,它不仅具有青藏岩画系统的特点,还具备北方岩画系统和西南岩画系统的特点,多样性风格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反映,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见证,它至少可以说明,青藏高原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融合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摘编自2018年6月13日《光明日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岩画既是一个图像表述系统,更是一个符号语言系统,可见在无文字时代,人类只能用岩画来表情达意。

B. 作为一种石刻文化,玉树岩面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体现早期人类思想构造能力与艺术创造才能。

C. 通天河流域岩面数量充足、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证明该流域是青藏高原上第三个岩面分布相对密集地。

D. 青海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群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语言资料,有利于对我国古壁画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事实为依据,以专家研究为依托,客观地分析了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丰厚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B. 文章指出通天河流域岩画的遗存形式基本为崖壁岩画和大石岩画两种,并就二者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C. 文章根据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风格多样的特点,推断出青藏高原地区早就开始与外界交流融合的结论。

D. 文章通过介绍通天河流域岩面群的数量、种类及风格等情况,从侧面论证了玉树岩画的重要历史地位。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绘制岩画,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

B. 通天河沿岸发现各历史时期的摩崖石刻,几乎贯穿通天河流域的全境,表明沿岸先民自古就有刻石习俗。

C. 据考证,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其实有四种遗存形式,分别是崖壁岩画、大石岩画、崖荫岩画和洞穴岩画。

D. 通天河流域的古岩画是今人探悉其制作族群思想、情感、心理等精神世界的通道或桥梁,具有非凡的意义。

 

1. B 2. D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说法绝对。“人类只能用岩画来表情达意”错,选文第4段说,岩画“主要是‘无文字时代’人类精神传达、情感表现、语言交流、视觉教育的图式代码”。C项,强加关系,张冠李戴。“……风格多样,证明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上第三个岩画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错,选文第5段说“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群的发现……证实青海西部玉树通天河流域应该是青藏高原上第三个岩画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第6段说“多样性风格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反映”。D项,偷换概念。应该是“古岩画”而不是“古壁画”。故本题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从侧面反映出玉树岩画的重要历史地位”错,应该是正面论证。而“玉树岩画作为在一个民族区域的岩画发现,日前已引起多个相关研究单位的关注”,才是从侧面反映出玉树岩画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背后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及学术价值。故本题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原文介绍说,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岩画基本遗存形式是崖壁岩画和大石岩画,以崖壁岩画为主;通天河流域的崖荫岩画目前仅发现一处,尚未发现洞穴岩画。故本题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下人们提到的“中国精神”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有“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救灾精神”“奉献精神”“博爱精神”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所理解的中国精神。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整本书阅读。根据《杜甫传》( 冯至著)内容,请你结合杜甫的诗歌谈谈杜甫表现的有关于战争的主题(或情感态度)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电脑可以精确地采集到原画作,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与线条丝毫不会走样,连古书画上的缺陷,都能扫描还原得一模一样。但王小斌能分辨出来。因为他了解如今仿作的操作原理,知道艺水家的原作是用宣纸直接画的,上面没有涂布胶,墨与色彩都是往纸的肌理中渗透的,这就是“噙墨”;而高仿真书画为了纹丝不乱的扫描,( )。 “越是在书画的边缘,越能看出那股子浮在表面的气息来,不出三分钟,就能判定这是高仿真作品。

噙墨是真,浮墨是假。这就像如今的文化市场,很多_____者认为, 经常去天南海北的文博展览上打卡,读一读艺术史上的八卦话题,再参加一些书画、茶道雅集,回来发发朋友圈,就能______以 “贵深艺术领悟者”自居。虽然,这也算做足了______的功夫,但明眼人一看就是根基浅。那股子“浮墨”气息,是骗不了人的。

因为时间对宣纸的催熟,毕竟与涂布胶的硬性催熟不一样。那种笔锋落墨,素纸噙含,互为渗透,有深有浅的自由意识,是没有办法用______的方式逐一扫描、复刻下来的。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电脑可以精确地采集到原画作的数据,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与线条丝毫不会走样,连古书面上的霉点、泛黄与残缺,都能扫描还原得一模一样。

B. 电脑可以精确地采集到原画作的数据,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与线条丝毫不会走样,连古书画上的缺陷、泛黄与残缺,都能扫描还原得一模一样。

C. 电脑可以精确地采集到原画作,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与线条丝毫不会走样,连古书画上的残缺、霉点与泛黄,都能扫描还原得一模一样。

D. 电脑可以精确地采集到原画作,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与线条丝毫不会走样,连古书画上的排点、泛黄与残缺,都能扫描还原得一模一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采集原画作数据,原封不动地打印上去

B. 采集原画作数据,这样墨就是浮着的

C. 必须上胶,原封不动地打印上去

D. 必须上胶,这样墨就是浮着的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项是

A. 沽名钓誉  堂而皇之  以假乱真  井然有序

B. 附庸风雅  堂而皇之  以假乱真  整齐划一

C. 沽名钓誉  明火执仗  鱼龙混杂  整齐划一

D. 附庸风雅  明火执仗  鱼龙混杂  井然有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比和比兴,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苏软(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想象、夸张和用典的手法,侧描写洞箫声的凄冷和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固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立志归隐的本性。

(4)《楚辞·离骚》中屈原以“芰荷”“芙蓉” 来比喻自己的美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 与 《论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交代诗人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看到和照的春风微微拂过,这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怕,身心愉悦。

B. 柳条、棘蔓是如此的修长,在和风的轻轻吹拂之下,柔软而又轻盈,好像是他们舍不得离开诗人一样,尽力挽留。

C.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物我交融、彼此两忘,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故本诗又包含了天真烂漫之趣。

D. 本诗又采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表面上是写柳条、肺蔓、黄莺对诗人的不舍,实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的不舍。

2.有人认为,这首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字用得最好,可以当作诗眼。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