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这种“被改变”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未来,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面对多变的世界,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被改变”,常常会受制于人,带来的结果多是无力、无助、无奈。 中兴作为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讯设备制造商,其电信设备、手机中有大量元器件和软件需要长期从美国公司进口。但不求改变,安于现状的中兴公司低估了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公司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期限为7年,软件、技术、芯片等零部件销售均在限制范围之内。这一纸禁令,基本断送了中兴的未来。 “被改变”其实是一场灾难,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 华为与中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与中兴不同的是,华为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主动开发出多项核心技术。“我”需要其他公司的产品,其他公司也会依赖“我”的技术。以高通与华为的交叉授权为例,尽管高通在通信上优势明显,但因其需要华为的技术,便不得不采取合作的姿态来应对。因着主动改变、寻求创新,华为没有被牵着鼻子走,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谁主动改变自己,谁就改变了这个世界,适应了这个世界。 以色列和芬兰这两个独特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极度匮乏,但其创业数量和创新能力却极其强大,丝毫不逊于其他世界大国。是坐等死亡,还是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答案不言自明。由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关系,以色列的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不是去上大学,而是去参军服兵役。在部队里,许多年轻人会被安排进行多学科的专业学习,他们会迅速掌握军事领域的尖端科技。更可贵的是,国家鼓励退伍军人将这些技术用于创业,因此该国科技创新人才辈出,甚至出现一个寝室中10个战友均创业成功的奇迹。因为主动改变自己,以色列这个有诸多劣势的小国创业数量和创新能力极其强大,丝毫不逊于其他世界大国。 “被改变”几乎等于自寻死路,主动改变常常令人绝地重生。 诺基亚一度是芬兰的骄傲,但它却陶醉于已有的成绩不求改变,最终只能落个倒下的结局,同时使芬兰经济陷入困境。后来芬兰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寻求主动改变,启动了“桥梁”孵化计划,鼓励诺基亚员工将内部技术用于创业,并给予创业者资金上的支持,于是许多高技术人员流入创业市场,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诺基亚不改变,诺基亚倒下了;柯达不改变,柯达胶卷消失了;而腾讯、阿里、脸书则应变而生,创建了一个个商业帝国。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与其“被改变”而陷入困境,不如主动改变,向死而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中提到这种“被改变”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认识?我们不妨这样来立意。1.可以写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写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认识。所谓“是什么”就是要解释什么是被改变?被改变的情况有哪些?所谓“为什么”就是要证明“为什么会有被改变的常态”“被改变的情况对人生有什么影响”。可以从自我心理、社会需求、人生价值等方面入手。所谓“怎么做”,就是面对多变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主动寻求改变;或者如何面对多变的世界与被改变的自己之间的关系。角度一:承认“被改变”的台理性。接下来的文章自然是从“被改变”与个人角度去挖掘。能言者从哲学层面去谈,摆在社会大坐标中去证。于他人而言,“被改变”或许能给他人带来现实中的改变,或者说进步;于“我”而言,“被改变”是自我主观的突破于社会而言,或许是向着更好处迈去,正所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融合,个体改变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角度二:对“被改变”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当”被改变”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自我认识”的缺失。这样的人往往更倾向于维持稳定状态,不愿意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他们的自身价值往往对外界的依赖很大,进而慢慢变成“单向度的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如诺基亚老总所感叹的:“我们做了什么呀,我们什么也没有做”。不去做、不主动寻求改变,这恰恰是诺基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角度三:承认“被改变”的合理性,但要析其成因,究其危害。要思考普遍存在的“被改变”的情况是否会在无意之间成为造就社会“巨婴”的推手,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不是件好事;以及普遍存在的“被改变”的情况是否会产生肆意对自己及他人的烦扰。角度四:承认“被改变”的合理性,但要辨析什么是真正的“被改变”,分析其建立的前提,思考怎样的“被改变”,才能在自我认识的实现中发挥正向作用,让人不至于在过度的“被改变”中迷失了自我。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被改变”的人生体验等。如成长就是一种“被改变”,考生可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成长的困惑与烦恼,是怎么去改变现状的,要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参考立意:1.自我因“被改变”而绽放精彩;2.人生的实现是自身改变和“被改变”的协调统一;3.面对平凡的生活,我们需要主动改变现状;4.不应将“被改变”视为压力,而应视其为生活的常态;5.成长就是一种“被改变”;6.我们要正视“被改变”的状态;7.要顺时而变,要突围而出;8.不变是僵化,变的才是从容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引用“文人之笔、劝善惩恶”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温暖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惩恶”或“扬善”的意图。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老梁的儿子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想请老战友老邓帮忙,给儿子指点开导,于是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但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老邓,久仰了,令侄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有事不解,想到你的寒舍拜访,今晚务必在家等候,恳请你抛砖引玉,不胜感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用疫苗抗癌是医学家们             想实现的目标之一。欧美的医学家们正在就几种可能的抗癌疫苗进行试验。英国研究人员新研制的疫苗是利用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DNA来制备具有人格化的疫苗,他们的试验真可谓           。该研究所人员罗伯特·霍金斯博士说,他们的试验标志着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淋巴癌,同时也是一种           的基因疗法的形式。肿瘤是由分裂后失去控制的人体细胞形成的,但是从遗传学上来讲,这种细胞又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免疫系统不会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加以攻击。(               ),或者至少是阻止肿瘤繁殖。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但是,科学家们担心早先对其他抗癌疫苗进行的试验表明,免疫系统有可能            ,杀伤健康细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迫不及待  空前绝后  行之有效  反戈一击

B. 急于求成  空前未有  立竿见影  反咬一口

C. 急于求成  空前未有  立竿见影  反咬一口

D. 迫不及待  空前未有  行之有效  反戈一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B. 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

C. 之所以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因为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D. 之所以这种疫苗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是因为利用了病人自身免疫系统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能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

B.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能诱导人体肿瘤被免疫系统攻击

C.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能诱导这种研制的疫苗去攻击人体免疫系统肿瘤

D. 研究人员希望人体免疫系统肿瘤被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诱导并攻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他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因而感伤“ ____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______”。

(2)当人们漫步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中,除了会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还会在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起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

(3)《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凭借他把衣食这类东西分给别人就可以一战,曹刿却反驳鲁庄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②甚:为什么。云山:田园。③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惊弦、骇浪比喻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现实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将猿鹤人格化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