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封家长来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孩子原来不懂事,经...

下面是一封家长来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孩子原来不懂事,经老师的叮嘱,才解开心结,我们非常感激。听闻敝校下周举办“家校合力”主题家长会,我一定按时光临。为了表示支持,惠赠大会矿泉水五箱。秋日初寒,托福各位老师,顺祝教安。

            ②             ③                 ④            ⑤         

 

①“叮嘱”改为“开导”或“教育”。②“敝校”改为“学校”或“贵校”。③“光临”改为“到场”“前往”或“参加”。④“惠赠”改为“奉上”或“敬赠”。⑤“托福”改为“感谢”或“祝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段材料是一封家长来信的部分内容。“经老师的叮嘱”中,“叮嘱”是指经常的,再三嘱咐。语境中表达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表达说的次数多。因此可改成“开导”或“教育”。“听闻敝校”中,敝校是指我校,对外校人的谦称。此处是学生家长,因此应改为“学校”或“贵校”。“我一定按时光临”中,“光临”是对别人的敬词,此处是家长说自己,可改为“到场”“前往”或“参加”。“惠赠大会矿泉水五箱”中,“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说反了,是家长自己赠与学校的,应改为“奉上”或“敬赠”。“托福各位老师”中,“托福”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用于感谢别人的敬词,客套话,应改为“感谢”或“祝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德国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科学家把炭粉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炭粉马上消失殆尽。     ,这种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的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便能清除上面的浮尘。

A. 莲叶这一性质让科学家把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制造出来

B. 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

C. 莲叶这一性质使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制造出来

D. 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化,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D.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粗线的词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路的两旁,有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杂丛。

②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③专家们普通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

④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的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⑤几个一脸横肉的青年男子不顾车内乘客的利益,强令中途下车,这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只得忍气吞声。

⑥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的典故,营造朦胧迷离意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柳永《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落日怅望

马戴①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①马戴:唐代诗人,他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诗擅长五律,内容多身世之叹,终是晚唐风貌。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由眼前之景起兴,见到孤云和归鸟在空中自由的飞动,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心情。

B. 颔联写到诗人滞留他乡久未归,突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苦闷之情。

C. 本诗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D. 此诗语言简洁凝练,遣字用词非常传神,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蕴。

2.诗歌的第五、六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