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德国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科学家把炭粉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炭粉马上消失殆尽。 ,这种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的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便能清除上面的浮尘。
A. 莲叶这一性质让科学家把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制造出来
B. 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
C. 莲叶这一性质使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制造出来
D. 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化,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D.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粗线的词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路的两旁,有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杂丛。
②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③专家们普通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
④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的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⑤几个一脸横肉的青年男子不顾车内乘客的利益,强令中途下车,这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只得忍气吞声。
⑥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的典故,营造朦胧迷离意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柳永《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 ,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落日怅望
马戴①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①马戴:唐代诗人,他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诗擅长五律,内容多身世之叹,终是晚唐风貌。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由眼前之景起兴,见到孤云和归鸟在空中自由的飞动,写出诗人的兴奋和喜悦心情。
B. 颔联写到诗人滞留他乡久未归,突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苦闷之情。
C. 本诗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D. 此诗语言简洁凝练,遣字用词非常传神,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蕴。
2.诗歌的第五、六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2.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是谥号。谥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
B.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C. 雍熙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法,始于汉武帝。
D. 契丹是古国名,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后来改国号为辽,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后为金国所灭。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同伴多一倍。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无敌”。
B. 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 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 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