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穿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 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 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B 2.聪明好学,机智勇敢。放牛之余偷听上课,最终学有所成;土匪来了给村人报信后,自己“再去缠一缠”土匪。责任心强,勇于担当。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勤学苦练;自己豁出命去也要保护学生。忠于职守,甘于淡泊。不忍心弃下学生不管,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 3.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片面,从文中来看,主要是因为唐力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地听课。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可知,此时老学究就有意收他为徒了。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文中来看,考生可以从求学时、面对土匪时、做了私塾先生、面对来自省城发展的邀请等的表现来概括唐力的特点。如一开始的唐力是一个牧童,牧童时候的唐力常常在放牛之余来偷听上课,当老先生推荐他为新的私塾先生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这些表现出他的聪明好学;如面对土匪时,他给村人报信,“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这表现出他的勇敢机智;如做了私塾先生时,“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这表现出他的恪尽职守;如工农红军来时,他以为是土匪,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如张猛子发来邀请函请他到省城发展时,他“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以及甘于淡泊。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两处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的内容,再从内容上、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主题上等分析其作用。首先找到两处内容,第一处在上文,“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第二处在下文,“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从内容上来看,前一处是写真的土匪,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两者的行为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特点;从形象上来看,这两处内容中,唐力的表现尤为突出,如一开始真的土匪来了时,他给村人报信,“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第二处唐力把红军误认为是土匪,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土匪这一情节的设置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勇敢以及豁出命保护学生的大无畏;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前后的事件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前一次唐力在土匪来时的表现也为下文老先生收他为关门弟子做了铺垫,而第二次红军来时唐力的表现也为下文省城来信邀请做了铺垫;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从而产生雅俗共存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士大夫手中,作为正统文艺样式的诗文、书画十分兴盛,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雅、严正的姿态,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民间伎艺也十分发达。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这两类文艺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也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共生共荣,互不排斥。这种雅俗共存的繁荣局面是宋代文艺的总体时代特征,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尤其值得称许的是,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并不是泾渭分明、严守畛域的不同板块,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话本小说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说唱艺术,但是其“入话”部分常以诗词“起兴”,例如《碾玉观音》这篇宋话本,开篇便引用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咏春诗词多达11首。这分明是通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倾慕与靠拢。南戏本是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南戏虽是典型的宋代俗文学,从曲牌来看,其实也是雅俗并存的,既有《麻婆子》等产自市井的“下里巴人”,也有从词牌中移植来的《祝英台近》等“阳春白雪”。

更重要的是,宋代文艺的主体作者即宋代士大夫在文艺创作时具有融合雅俗的审美心态,从而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已在哲理的层面上有机融合起来,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态度,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而是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这就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宋词的兴盛便是其典型表现。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成为士大夫宣泄衷肠的合适渠道。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内心款曲,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同时,在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伎写了不少词作。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词在整体上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文艺雅俗两类形式有利于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

B. 雅俗共存的宋代文艺中,雅和俗不是泾渭分明、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C. 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迥异,是因为三教合一在宋代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D. 宋代文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带来宋人审美态度世俗化,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

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宋代文艺雅俗共存的总体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令人信服。

B. 文章以《碾玉观音》和南戏为倒论证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

C. 文章不仅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列举了其在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D. 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宋词兴盛过程,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士大夫创作的诗文、书画等正统文艺样式,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是“雅”文艺的代表。

B. 作为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南戏综合了众多伎艺的表演优点,是“俗”文艺的代表。

C. 宋代文人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常用诗文;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则一般用词。

D. 由于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受到民间娱乐场所的欢迎,宋词逐渐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④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

⑤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

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叫国强。(梁启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日: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克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1)文中对玄德说话的人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说话人为玄德制定了什么战略?这一战略是在什么中提出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消费转变为感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转变为情绪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实体书店一味地          ,终将被社会的这个趋势浪潮所淘汰,因此实体书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很多实体书店也          积极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实体书店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就容易出现实体书店“忘本”的情况,实体书店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淡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书店经营业态。

当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转嫁单一地销售图书难以维持生计的危机,在销售产品中引入了各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本是          ,但是有的实体书店却          ,在书店内卖起了衣服、帽子、包包等产品,有的实体书店还利用新媒体进行恶性营销,这显然是淡化实体书店社会责任的行为,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实体书店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场所,应该有所坚守。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B.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C.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D.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设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进行受众细分

B.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

C. 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 并且进行受众细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  无可非议  随心所欲

B. 孤芳自赏  处心积虑  无可厚非  无所不为

C. 故步自封  绞尽脑汁  无可厚非  随心所欲

D. 孤芳自赏  绞尽脑汁  无可非议  无所不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概述诸葛亮生业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训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救训讽刺北宋贿辽。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