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从而产生雅俗共存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士大夫手中,作为正统文艺样式的诗文、书画十分兴盛,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雅、严正的姿态,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民间伎艺也十分发达。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这两类文艺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也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共生共荣,互不排斥。这种雅俗共存的繁荣局面是宋代文艺的总体时代特征,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尤其值得称许的是,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并不是泾渭分明、严守畛域的不同板块,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话本小说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说唱艺术,但是其“入话”部分常以诗词“起兴”,例如《碾玉观音》这篇宋话本,开篇便引用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咏春诗词多达11首。这分明是通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倾慕与靠拢。南戏本是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南戏虽是典型的宋代俗文学,从曲牌来看,其实也是雅俗并存的,既有《麻婆子》等产自市井的“下里巴人”,也有从词牌中移植来的《祝英台近》等“阳春白雪”。

更重要的是,宋代文艺的主体作者即宋代士大夫在文艺创作时具有融合雅俗的审美心态,从而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已在哲理的层面上有机融合起来,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态度,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而是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这就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宋词的兴盛便是其典型表现。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成为士大夫宣泄衷肠的合适渠道。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内心款曲,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同时,在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伎写了不少词作。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词在整体上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文艺雅俗两类形式有利于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

B. 雅俗共存的宋代文艺中,雅和俗不是泾渭分明、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C. 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迥异,是因为三教合一在宋代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D. 宋代文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带来宋人审美态度世俗化,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

2.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宋代文艺雅俗共存的总体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令人信服。

B. 文章以《碾玉观音》和南戏为倒论证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

C. 文章不仅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列举了其在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D. 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宋词兴盛过程,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士大夫创作的诗文、书画等正统文艺样式,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是“雅”文艺的代表。

B. 作为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南戏综合了众多伎艺的表演优点,是“俗”文艺的代表。

C. 宋代文人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常用诗文;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则一般用词。

D. 由于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受到民间娱乐场所的欢迎,宋词逐渐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

 

1. D 2. D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程度过重,原文为“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④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

⑤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

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叫国强。(梁启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日: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克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1)文中对玄德说话的人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说话人为玄德制定了什么战略?这一战略是在什么中提出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消费转变为感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转变为情绪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实体书店一味地          ,终将被社会的这个趋势浪潮所淘汰,因此实体书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很多实体书店也          积极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实体书店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就容易出现实体书店“忘本”的情况,实体书店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淡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书店经营业态。

当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转嫁单一地销售图书难以维持生计的危机,在销售产品中引入了各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本是          ,但是有的实体书店却          ,在书店内卖起了衣服、帽子、包包等产品,有的实体书店还利用新媒体进行恶性营销,这显然是淡化实体书店社会责任的行为,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实体书店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场所,应该有所坚守。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B.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C.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D.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设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进行受众细分

B.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

C. 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 并且进行受众细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  无可非议  随心所欲

B. 孤芳自赏  处心积虑  无可厚非  无所不为

C. 故步自封  绞尽脑汁  无可厚非  随心所欲

D. 孤芳自赏  绞尽脑汁  无可非议  无所不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概述诸葛亮生业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训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救训讽刺北宋贿辽。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楼歌

杜甫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注:①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越王楼高大宏伟的气势,上承诗歌题目,下启对越王楼的描绘。

B. 诗的第二句明晓通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越王楼的建筑年代和兴建之人。

C. 越王楼在绵州城的西北方拔地而起,诗中一个“起” 字写出了越王楼的不凡气势。

D. 越王楼下临江水,地处险要的位置,与“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滕王阁有相似之处。

2.本诗的二三联写景巧妙,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