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消费转变为感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转变为情绪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实体书店一味地          ,终将被社会的这个趋势浪潮所淘汰,因此实体书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很多实体书店也          积极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实体书店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就容易出现实体书店“忘本”的情况,实体书店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淡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书店经营业态。

当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转嫁单一地销售图书难以维持生计的危机,在销售产品中引入了各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本是          ,但是有的实体书店却          ,在书店内卖起了衣服、帽子、包包等产品,有的实体书店还利用新媒体进行恶性营销,这显然是淡化实体书店社会责任的行为,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实体书店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场所,应该有所坚守。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B.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C.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D.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设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进行受众细分

B.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

C. 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 并且进行受众细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  无可非议  随心所欲

B. 孤芳自赏  处心积虑  无可厚非  无所不为

C. 故步自封  绞尽脑汁  无可厚非  随心所欲

D. 孤芳自赏  绞尽脑汁  无可非议  无所不为

 

1. B 2. C 3. C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各个”词序不当,应放在“学界”前面作定语。排除CD两项。A项,“指明和提出”语序不当,应当是先“提出”,后“指明”。故选B项。 2.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语境前面说的是实体书店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括号内应当是对前句话进一步阐释。结合后面的批评书店过分逐利的行为,说明前面书店的举措取得了成效。因此括号内的内容应当是“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B项,先取得效果,后表述行为举措,不合事理逻辑,因此排除。A项,先说举措,再说效果,最后又回头说举措,逻辑混乱,因此排除。D项,应当是“开设微信公众号”是阐述总体行为,应在前,“进行受众细分”是进一步阐述,应在后。也要排除。故选C项。 3.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是“固步自封”的同义词。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语境说的是书店如果不改变,沿袭旧的做法。因此选用“故步自封”。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语境里没有贬义。因此选用“绞尽脑汁”。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语境表达的是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虽然不太妥当,但也能理解,因为书店也要维持生计。因此选用“无可厚非”。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坏事。贬义词。语境说的是书店想卖什么就卖什么,卖衣服鞋帽过分了,但也不能称之为坏事。因此选用“为所欲为”。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概述诸葛亮生业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训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救训讽刺北宋贿辽。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楼歌

杜甫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注:①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越王楼高大宏伟的气势,上承诗歌题目,下启对越王楼的描绘。

B. 诗的第二句明晓通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越王楼的建筑年代和兴建之人。

C. 越王楼在绵州城的西北方拔地而起,诗中一个“起” 字写出了越王楼的不凡气势。

D. 越王楼下临江水,地处险要的位置,与“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滕王阁有相似之处。

2.本诗的二三联写景巧妙,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延尉右监。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武帝末,诏其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后元二年,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及霍氏诛,上躬亲政,省尚书事。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則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识,谓则日:“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椽史有罪减,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椽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 ”椽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日:“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连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此,是以问之。”椽吏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 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B.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C.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D.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那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蛊,指民俗中信奉借助超人的神秘力量对人、事施以控制影响的方术。巫蛊之术从秦汉时期就有,且汉代和唐代的法律都明令禁止。

B. 太傅,官名。始于西周,朝廷的辅佐大臣、皇帝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

C. 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较重过错的人使用的惩罚手段。

D. 阴阳,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面又相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丙吉冒险营教皇曾孙。丙吉闭门拒绝郭与使者进入郡邸狱,救下了年幼的皇曾孙,却遭到郭穰的弹劾。

B. 丙吉匿功不言受封赏。宣帝即位后,丙吉闭口不提以前对宣帝有恩惠。宣帝知道真相后封丙吉为博阳候。

C. 丙吉对属下宽宏大量。丙吉的掾史有罪过或不称职,丙吉就给他休长假或离开职位,没有对其查证追究。

D. 丙吉对百姓漠不关心。丙吉外出,清理道路时恰逢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却不闻不问。

4.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

(4)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国家将实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以此来提升中国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该政策的出台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东西部发展仍然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993 年7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向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因此开始实施“985”工程。在“211”大学的范围内,通过数次画圈,又选出39所大学。另外,从管理部门来看,高等院校之间还存在中央部属大学和地方省属大学的分野。国家及地方政府根据大学的划分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和财力扶持。这种拥有国家财政和政策支持的高等教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使了一批高校的迅速崛起,但是也人为造成了大学的三六九等,人为拉开了大学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大学的发展不公平。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据统计,包括河南、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的高校总数已经超过6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近30%,在校学生总数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然而中西部的众多高校至今为止却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连“211”“985” 院校也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央部属大学由教育部直接管辖,而地方省属大学则由地方政府负责,而无论是部属大学还是省属大学都存在着教育行政化问题。在中央财政投入方面,中西部就有13个省、自治区的高校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就此问题,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道:“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地绝大多数“985”“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为1.63亿元。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

(摘编自《文汇报》)

材料三: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西部地区的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已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更加剧了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2017年2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中国大批高校在“211”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拉大了大学之间的差距。

B. 材料二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高校林立,规模庞大,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所大学跻身于教育部直属大学和两大工程院校。

C. 材料三提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加剧了区域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现象引起了教育部部长的高度重视。

D. 三则材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东部资源优越,中西部日趋滞后的不均衡发展态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以实现现代化,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 工程。

B. 研究发现,中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都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C. 大量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投人向东部高校倾斜,导致中西部地区高校长期被忽视甚至边缘化。

D. 中国高校体系中,各大高校除了有“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之分外,还可以按管辖部门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部级大学。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先生

蓝月

①说起汪先生,梅镇上年长点的都认识。但要说汪先生的家世,没几个能说得清。那一年,汪先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声无息降落在小镇上,并深深地扎根,这根不仅扎在了小镇也扎在了小镇人的心里。

②公立学校红旗小学的孩子们被告知来了一-位新先生。这个消息,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他们又可以以捉弄一下新先生了。

③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油莱花的香气。孩子们就像采花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喧嚣着,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兜里都揣着各式“见面礼”。

④但是新先生一进教室,孩子们捂在兜里的小手愣是没有拔出来。这位高高瘦瘦的先生穿着七成新的军装,挺直的鼻梁上驾着一副黑框眼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军装的衬托,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精神气。此刻,先生的目光正透过眼镜片向孩子们扫视,这眼神就像两道闪电,不,确切的说是两发炮弹,狠、准、稳,不容你半点反抗。先生微微一笑,刚毅的脸有了柔和的曲线,标准的普通话在薄薄的唇中吐出:孩子们,我是你们新来的班主任。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姓江叫汪琪睿。说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黑报上的这三个字又让孩子们傻了眼,这三个字横如傲天雄鹰,竖如立地苍松,撇如狂风卷沙,捺如遁地狡兔。汪先生放下粉笔继续说,我带过兵,打过战。当兵打仗是为了把小日本鬼子赶回老家。现在我被派到这里,来这里干什么呢?还是打仗,是要带领同学们去攻占文化知识的高地,因为建设新中国没有文化不行。你们有信心吗?

⑥“有——”讲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吸引了几位先生的好奇,也过来观看。

⑦梅镇人在孩子们的描述中,知道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汪先生。

⑧汪先生堪称美男子,身材挺拔,面目俊秀,尤其是那口整齐的白牙,张嘴一笑就闪现珍珠般的光芒。汪先生的妻子却让所有梅镇人大跌眼镜,这位女子显然是个农村人,五短身材,皮肤黝黑,还瘸着一条腿。可是从汪先生看妻子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夫妻两人感情很好。

⑨面对人们的疑虑,汪先生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⑩那一年,汪先生经过一个山村时又冷又饿晕倒了,被一个上山打柴的姑娘看见了。姑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汪先生背回家,可是当时汪先生冻僵了,滴水难进。没办法,姑娘顾不得女孩家的清誉,硬是用身子的热量把汪先生救了回来。临别时汪先生对姑娘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娶你。这个姑娘就是汪先生的妻子。

⑪好一位有情有义的汪先生!

⑫梅镇人远远地看见汪先生就会和他打招呼,还有人把一些瓜果蔬菜,萝卜干啥的悄悄地放在汪先生的小院里。

⑬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大喇叭的不断咋呼,气氛突然一天比一天紧张起来。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备受尊放的汪先生居然是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人们的神经绷紧了,汪先生的身份可疑,就凭他那么会蛊惑孩子,证明他真的不简单。说不准是暗藏的特务,想从孩子们身上下黑手呢!

⑭这天,天空铅云密布,老天攒着眉,似乎正在酝酿着什么心事。

⑮汪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从教室里响起,一群戴着红臂章的人气势汹汹地跑来,为首的一手,把特务汪琪睿抓起来!孩子们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⑯汪先生手一挥,慢!别吓着孩子,我自己会走。回过头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复习课文。说完迈着稳健的步伐昂然走出,人群竟一时呆愣了,待汪先生走出后才幡然醒悟,闹囔囔在后面。

⑰汪先生被扒去衬衣,让人惊奇地是汪先生皮肤细腻,没有一点战争留下的痕迹。打仗能不受伤?这就是问题。汪先生被押上街道,戴着又尖又高的纸皮帽子,一双手被涂满了墨汁。头目喊着,举起你的黑手,说你是特务,是国民党暗藏的黑手。汪先生坦然一笑说,我不是。“啪啪”先生白净的脸上挨一通结实的耳光。汪先生感觉嘴里有咸咸的东西流出,吐一口在手心,血唾沫里竟然躺着两颗牙齿。从这一刻起,汪先生闭了嘴,任凭他们折腾,送去关牛棚,汪先生再也有说过一句话。

⑱妻子看见汪先生被折磨得不成人形,难过得眼泪啪嗒啪嗒掉。汪先生看着妻子,爱怜地说,放心,我不会有事,你好好保重等我回来。这种日子还是死了好!同室的一个小伙子脑袋使劲撞着墙。这位小伙子因为俄语说得好被扣上了间谍的帽子,大好的前程就此断送,小伙子沮丧得一直想自杀。汪先生递给他一支烟,说,夜终会过去,生命是等待的本钱。好好珍重,你的路还长着哪。汪先生一脸坦诚,消瘦的脸上挂着微笑,眼睛望向夜空,漆黑的天空,繁星闪烁。

⑲荒诞的岁月被春风抹去,汪先生回到了阔别的家。第二天,汪先生就又站到了讲台上。可能是因为愧疚吧,梅镇人对汪先生更加敬重了。而汪先生又变得善谈起来,他说的最多的是抗战时候的故事。当有人说起谁谁谁那时候打过他,汪先生淡然一笑说忘了,忘了。还有人问汪先生,那时候你的身体那样差,现在怎么啥病也没有了?汪先生再次笑了,他说,我的病,在那时候都生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校的孩子们想在初次见面时搞恶作剧捉弄新来的先生,却因为从汪先生的穿着、神态以及经历等感受到他的非凡气魄,转而敬佩崇拜不已。

B. 文章第⑧段对汪先生与妻子肖像的对比描写,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汪先生对妻子有情有义。

C. 文章通过倒叙讲述了汪先生和妻子结缘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 文章通过“天空铅云密布”和“漆黑的天空,繁星闪烁”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命运。

2.小说中汪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的情节设置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