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 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 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 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 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 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那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 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 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 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 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 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 路,他至少还要走 10 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 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 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 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拴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

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 一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 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 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 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企图。

C. 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 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D. 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伺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 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1. A 2. 文中的‚青年‛是一个纯朴善良、知恩图报、不怕辛苦、执著、尽孝的贫苦农民. (1)纯朴,以‚善‛意,解恶意:‚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2)善良、热心助人、知恩图报:‚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3)不怕辛苦,孝顺父母:‚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蹲大厢板就行‛‚他至少还要走 10 公里。(4)执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那个人抱住车灯‛‚在寒冷与 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3. (1)小说以我对青年的态度变化为线索,由同情到猜疑,到厌恶,再到愧疚、感激。(2)悬念迭出、层层铺垫、前后呼应: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贪婪地 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挽着他的口袋‛‚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 木条上。(3)出人意料的结尾即欧•亨利式结尾:青年在我眼中由偷包的 贼变为恩人。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读者惊愕,震撼,发 人深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后文与‘翻浆’无关”说法错误,文章后半部分与“翻浆”也有密切关系,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猛烈的震击,并为自己的狭隘和残忍感到愧疚与不安,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不平与疼痛。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加以分析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青年”怎样的形象,可根据文中“青年”的行为举止进行分析概括,比如司机和“我”怀疑青年是小偷,司机加快车速,使的车颠簸厉害,青年的头都被车厢碰出血了,可是青年下车却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说明青年以“善”意去解“我”和司机的恶意揣测。当“我”去检查的包时,发现包被青年用自己扎米口袋的绳子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原来他再路上一次次去拿“我”的包是怕包被颠簸掉,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善良、热心助人、知恩图报。文中写青年夜里拦车想搭车,司机不愿意载他,他告诉司机自己母亲生病了,想吃小米,自己好不容易在场部借了小米,项搭车给母亲送去。司机说没地方,青年说自己“蹲大厢板就行”,司机把青年载到一个兵站,司机说“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从中可以看出青年不怕辛苦,孝顺父母。青年拦车时,司机不载他,他就“抱住车灯”,在路上,颠簸的厉害,再加上“我”和司机误会他是小偷,司机更是把车开得飞快,颠簸得更厉害,可是青年看到“我”的包没有固定住,就在寒冷与颠簸之中,解下自己的米袋扎口绳,为我几乎是固定了一路的包,终于把“我”的包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这说明青年执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具体作答时,要先答出青年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特点,而丢了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安排特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把握文章结构。情节构思从三方面想,一般有:开头——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提纲挈领),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主体——过渡(承上启下),丰富内容(转移话题),线索,伏笔(暗示,笔墨少),铺垫(明示,笔墨多),照应: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结尾——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画龙点睛,欧·亨利式(出人意料)。从相关情节概括出术语,再结合情节解释。本题要求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这篇小说在构思方面的特色比较明显,首先是前后照应,比如路面翻浆的交代、鬃绳的照应等。其次是处处制造悬念,比如青年的突然出现让人怀疑并害怕,又如年轻人他再车厢里的一系列貌似偷东西的动作等。第三是情节的多次跌宕。小说以我对青年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此态度多次变化:同情——猜疑——厌恶——愧疚——感激。第四是结尾给人深深的震动与反思。第五是出人意料的结尾,发人深思。第六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对年轻人的怀疑和鄙视,后写对年轻人的赞扬、感激和敬仰。具体作答时,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

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 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 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 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 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 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 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 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 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 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 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 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

 

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 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C. 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D. 只要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就能拥有稳固的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并列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 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 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

D. 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 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 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 的宁静心态。

D.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 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有几篇出自中学老师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演讲词受到同学们追捧,其中这些句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①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④世界视野,中国脊梁;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请从中选择两三句来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做报告,报告结束前说的话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府上,当面指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