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那一年,他25岁。
材料二:2008年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
材料三: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7岁。
学校要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这几则材料时生发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代表该公司的品牌,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LOGO内容及寓意。(上半部分版图部分为红色,不超过120字)
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良,有几幅拙作奉送给母校,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登门拜访,当面赐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 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B.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C.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D.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B. 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 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D. 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立竿见影 建设 遮掩 扬汤止沸
B. 立竿见影 建构 遮掩 扬汤止沸
C. 行之有效 建设 遮蔽 刻舟求剑
D. 行之有效 建构 遮蔽 刻舟求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对太守宴会描绘得让人眼馋,不仅有“____”捕到的肥鱼,还有用泉水酿的酒和摆在面前的各种“____”。
(2)《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釭(gāng):油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 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 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 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2.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