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2015年-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发展壮大。

新动能是什么?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它是奔驰于街巷的新能源汽车,劲舞于戈壁的风力叶片;是手机轻点就及时递达的高铁外卖,电商超市里现买现做的海鲜大餐;是远在千里的智慧工厂,也是近在身边的共享经济;它是“云”端的服务、“网”上的便捷,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迸发的汩汩智慧,更是观察当代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告别短缺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工业产量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以钢产量为例,1989年,6000万吨钢产量令多少中国人夜不能寐;1996年,“亿吨钢铁壮国威”更成为媒体热词。然而,2015年,当我们拥有12亿吨钢铁产能的时候,却陷入了“钢铁沦为‘白菜价’”的窘境,钢铁去产能还成了“国家任务”。那么这一年,中国经济撞上“冰山”了吗?这一年,中国经济不仅一如既往稳中向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还稳居世界首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人均CDP增速!可见,告别短缺之后,再以传统工业品产量去衡量中国经济的冷热,是不合时宜的。

不仅是传统工业品产量,不少传统指标都难以全面反映当今中国的经济活力,亟须新动能指数来“拾遗补缺”。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曾被视为中国经济“晴雨表”。过去几年,当这两个指标迅速下行时,也有人高呼“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然而,他们忽略了,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然超过第二产业。

中国旧动力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新动能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向好不可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近1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新动能无疑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仅如此,当我们打开新动能指标这扇新窗,就会发现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力中国。这里是日均注册近5.3万户市场主体、一年诞生8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热土;这里也是一天运输1亿件快递、—年产生29.2万亿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的网络大国;这里更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平均水平的创新中国。新动能源源不断地涌流,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将所有指数拼凑起一条上升的时间线,就是我国一部转型升级的“时间简史”,每一个指标都透露着奋斗者的精彩,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无可限量的未来。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8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来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已飞速壮大。

B.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下的中国新动能,是衡量当代中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C. 中国旧动力高速扩张期过去之后,新动能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D.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的转型升级,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数据分析法来证明观点,切中了经济发展这一领域的要领,使得全文具有了胜于雄辩的说服力。

B.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完成由传统工业到新动能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有无可限量的未来这一观点。

C. 文章第二段以描述的方式呈现新动能现状,使读者对新动能有真观具体的了解,但这种方式又有别于下定义。

D. 文章论证分析理性而客观,但字里行间也传达出作者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的自豪感。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使我们看到了奋斗者的精彩与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

B. 新动能不断涌流,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 告别短缺后,以传统工业品产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合时宜,也许会被淘汰。

D. 打开新动能指标这扇新窗,世界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创新的中国,一个智慧的中国。

 

1.A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已飞速壮大”错误,原文是“正加速”;B项,“是衡量当代中国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原文无据,夸大了作用;C项,“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句有误,原文是“正成为”。故选A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论证的观点是:新动能是观察当代中国经济的一扇新窗。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C项,“不合时宜”的不是“经济发展模式”,“也许会被淘汰”原文无据。原文“告别短缺之后,再以传统工业品产量去衡量中国经济的冷热,是不合时宜的”。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寂寞苦闷的朱自清为求得心灵的片刻宁静,找到了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寻觅着生命寄托的郁达夫在故都品味到了清静悲凉的秋色秋意;而在纸糊的北平小房里,陆蠡先生惊喜地拽住窗外婆娑摆舞的常春藤,掬取一抹嫩绿;还有社会生活中那些为民请命者、勇立潮头者、默默奉献者也构成生活中一幅幅亮丽的风景。

想必你也拥有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一定也遇见过不少独特的风景,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苟余情其芳      自可断来

B. 家来贵门        多后世人

C. 留待作施        采之欲

D. 得府君书        少无俗韵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 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 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 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

(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___________

(5)《诗经·采薇》中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