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呆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你那个伤心呀,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满地打滚。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着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做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快帮我找找吧。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在冬日的暖阳里,缓缓地漫步。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每周我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 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的,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2.“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 C 2. 手法:插叙。 作用:①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买新衣服自己却穿补丁的衣服这一件事,交代了人物的家庭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②突出了父亲为了儿女辛勤、无私的付出,表现了父亲的伟大,也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 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老年人因为子女工作忙的原因,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很多子女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这对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晚年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文本儿子后来的做法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工作再忙,时间是可以抽出来的;生意再大,如有损失,还有机会可以赚回来;而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与子女陪伴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是有地位、金钱买不来的,子欲待而亲不在,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对父亲大加指责”错。钥匙丢了,儿子只是满脸懊恼、着急,害怕丢掉合同,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对父亲大加指责。故本题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叙事顺序和重要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语段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回答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不同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是不同的。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运用了插叙的方式。然后从文中找出阅读语段,认真阅读,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文本第十一段“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由于母亲亲去世早,家庭经济困难,所以“父亲”舍不得穿新衣服,文本增加这个父亲“穿补丁的衣服”的细节描写充实了文章内容;另外在表达效果上,对这个细节的回忆,主要是为了凸显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这道题虽然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但是组织答案时应该紧紧围绕选文进行,不能背离题旨。线回答第一小问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因子女工作忙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很多子女找借口,很少陪伴父母。第二小问是“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的关键词是“对儿子的评价”,对于文本中“儿子的表现”的讨论,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感悟,然后结合文本进行认真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 《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比较开明的盛世。

D. 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 《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 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 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 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C. 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 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查看答案

请以“这里也有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精心选材,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某校期末清点财产时,对学生课桌的损坏情况作了统计,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信息,写出一条结论,并向学校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课桌状况

损坏严重

损坏较重

损坏较轻

完好无损

占课桌百分比

10%

35%

25%

30%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参照示例对“和谐”的理解和表达,请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选择一个,写出自己的理解。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示例:和谐是一个优美的音符,为社会谱写了动听的乐章。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_____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①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②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③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④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⑤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 ⑤③④①②

B. ④⑤③①②

C. ④⑤③②①

D. ⑤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