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 ,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 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 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 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典籍和名句为切入点,带领人们学习思想,领悟经典。这个节目每集的主题不同,下面列举其中几个:①天下为公行大道,②国无德不兴,③治国有常民为本,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腹有诗书气自华,⑥咬定青山不放松,⑦天下之治在人才。
对习总书记引用的这些经典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罗西尼请教。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断地脱帽。作曲家问:“是不是屋子里太热了呢?”罗西尼回答说:“不,是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见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的言外之意是: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B.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C.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高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 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唯以质量为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日前,一场别具一格的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这虽然是一个科技展,却毫无钢铁机械的冰冷感,倒显出十足的古典美。它就是该馆自主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
(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 ,不再分离。其工艺之精巧,扣合之严密,给人以天衣无缝、 的感觉。
在“七千年前的发明”主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馆藏文物珍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木榫卯,了解榫卯的发明与起源,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和精巧。在“古代建筑的智慧”展区,灯火辉煌的建筑内景、随意开合的隔扇门窗、迎风摇动的檐角风铃,给人一种 的视觉震撼,让人有 。观众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从构架到节点,再到榫卯,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还可以学习拆装各种榫卯模型,组装一件小家具。
时代在发展,虽然榫卯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但人们对榫卯的研究和利用却向着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B.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C.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构。
D.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
B. 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叫“榫卯”
C. 榫卯是肇始于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
D. 榫卯也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间不容发 气韵天成 浑然一体 观止之叹
B. 河同水密 气韵天成 浑然一体 不虞之誉
C. 间不容发 浑然一体 气韵天成 观止之叹
D. 河同水密 浑然一体 气韵天成 不虞之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业,并表现其坚毅不拔、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陆游在《书愤》中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歌颂诸葛亮的功绩,并以此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