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典籍和名句为切入点,带领人们学习思想,领悟经典。这个节目每集的主题不同,下面列举其中几个:①天下为公行大道,②国无德不兴,③治国有常民为本,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腹有诗书气自华,⑥咬定青山不放松,⑦天下之治在人才。

对习总书记引用的这些经典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 饱读诗书可以使我们散发非凡的气质,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且可以让我们的修养得以彰显。 读书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没有动力前进时不妨读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主人公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力,那样我们就会有动力去战胜挫折;当我们感觉未来很迷茫,却不知道怎么做时,不妨翻一下朱自清的《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那样我们就会去规划未来,去奋斗,不让我们的生命枉走一趟。读名人的写的作品我们不禁有了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把握人生。感受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 读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总会遭受挫折,布满坎坷。我们看到海伦凯勒虽双耳失聪,但她却不屈服命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我们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而感慨。读书使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我们的人生总会有痛苦的乐曲,总会有骤然翻起的浪花,但人生的真谛在于勇于战胜挫折,化痛苦为力量。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使我们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得意时,书是诤友,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良师,使我们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可见,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心中有足够的“墨水”,那么我们就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是靠我们读了好的文章,赏析其中的优美之处,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如此日积月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足为难了。 读书使我们在面对挫折是能沉着应战,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我们拥有一手好的文章。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我们拥有了满腹诗书的气质,修养自然可以彰显于周围。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乐观对待生活才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因为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才是我们永远美的根本所在。 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好书,读好诗,不仅能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人生的真谛,还可以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余出庸俗。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做个有气质的青少年,不做金玉在外,败絮满盈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七个经典名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天下为公行大道”,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国无德不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治国有常民为本”,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咬定青山不放松”,表现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天下之治在人才”,对人才的包容,也是对人才的尊重,更体现出了人才的贵重。立意角度:从2、3、7的角度谈治国;从1、7的角度,谈心怀天下;从2、4、5、6的角度谈德行修养;从7、4、5、6的角度谈人才等。观点明确,紧扣材料中的诗句的核心内涵;论证过程要体现所选诗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辨性;说理要多维度深入,不要停留在平面思维,分论点不要重复包含;文章有2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典型事例,以体现论证的具体生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语言流畅,文采自然。语言不要流于套板,不要刻意堆砌辞藻。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罗西尼请教。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断地脱帽。作曲家问:“是不是屋子里太热了呢?”罗西尼回答说:“不,是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见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的言外之意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B.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C.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高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 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唯以质量为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日前,一场别具一格的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这虽然是一个科技展,却毫无钢铁机械的冰冷感,倒显出十足的古典美。它就是该馆自主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

(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        ,不再分离。其工艺之精巧,扣合之严密,给人以天衣无缝、         的感觉。

在“七千年前的发明”主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馆藏文物珍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木榫卯,了解榫卯的发明与起源,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和精巧。在“古代建筑的智慧”展区,灯火辉煌的建筑内景、随意开合的隔扇门窗、迎风摇动的檐角风铃,给人一种         的视觉震撼,让人有          。观众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从构架到节点,再到榫卯,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还可以学习拆装各种榫卯模型,组装一件小家具。

时代在发展,虽然榫卯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但人们对榫卯的研究和利用却向着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B. 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C.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构。

D. “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

B. 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叫“榫卯”

C. 榫卯是肇始于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

D. 榫卯也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间不容发   气韵天成   浑然一体   观止之叹

B. 河同水密   气韵天成   浑然一体   不虞之誉

C. 间不容发   浑然一体   气韵天成   观止之叹

D. 河同水密   浑然一体   气韵天成   不虞之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业,并表现其坚毅不拔、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陆游在《书愤》中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歌颂诸葛亮的功绩,并以此明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对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为全诗笼罩了冷寂悲怆的气氛。

B. 颔联借“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等意象,烘托凄凉氛围,寄寓了孤苦无依、穷困潦倒的悲凉情怀。

C. 颈联中“独沉久”写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愧”字流露出因处境困窘而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D. 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情志。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