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

B.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 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 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 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 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 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 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 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1. C 2. D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含义及作用,然后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本题结合原文可知,“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说的是人品为诗品的条件,C项说的是诗品为人品的条件,故不能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且诗品的提升不一定能带动人品提升。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故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不正确,文中说“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且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查看答案

寒假将至,高三(1)班的学生拟请去年考上大学的王华同学回母校介绍经验,给王华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王华同学:

为帮助高三同学顺利度过高考的冲刺阶段,高三(1)班的同学想借你放假回家的机会叫你来校讲一讲,以分享你的点滴经验,切勿推辞,务必莅临指导。

××学校高三(1)班

2018年1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在我的想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           ,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淙淙地从眼前正流过。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升华它呢?我感到有些           ,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              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从此之后,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    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1.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仿佛金色的舞台上歌女凌空飘飞的水袖,缠绵温柔。

B. 犹如在绿色的地毯上随意挥舞的银绸,漂亮动人。

C. 一定如美女乌黑的长发,又像闪着青春气息的瀑布。

D. 就像地上小路,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没有尽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天马行空 无能为力 泪如雨下 荡气回肠

B. 我行我素 鞭长莫及 泪如雨下 动人心魄

C. 我行我素 无能为力 热泪盈眶 荡气回肠

D. 天马行空 鞭长莫及 热泪盈眶 动人心魄

3.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从眼前淙淙地正流过。

B. 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淙淙地正从眼前流过。

C. 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从眼前正淙淙地流过。

D. 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