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艺术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
②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
③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宋代的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等。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④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理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摘编自王娜、郭风平《传统哲学与古代插花艺术的影响和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插花艺术在宋元时进入普及阶段,受到理学的影响,插花以理念花、心象花为主。
B. 宋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可观赏的花卉种类更加多样,促进了插花艺术继续发展。
C. 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学说,进入宋代后则为崇尚理性的程朱理学所取代。
D. 在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之下,汉族文人多以梅、竹、菊等来表现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述的主要对象,并简要分析了插花艺术在宋元两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B. 第二段以宋代提倡理性、理学的大发展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理学对当时插花艺术的影响。
C. 文章综合运用道理、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利于多角度阐述要表达的观点。
D. 文章由总到分展开行文,在论述宋元两代插花特点时,暗喻褒贬,宋代含褒、元代寓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之上,提倡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从静观万物中体会宇宙奥秘。
B. 宋代许多文人对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的感受更为敏感,借山水花草寄托情志,流露对时局的不满。
C. 宋代插花构图中常用到梅花、腊梅等枝条,这主要是受了当时清雅、隽秀时代精神的影响。
D. 理念花以瓶花为主,以理为表,以意为理;心象花则花型丰富,花器精怪,纯属个人心理的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脚步声,在红尘世俗中可谓平平常常,但又往往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你留意过身边的脚步声吗?回溯过往,哪些脚步声定格在了你记忆的深处?与脚步声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曾经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以“______的脚步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词语;②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下图是某校“诗歌朗诵大赛”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诗歌朗诵大赛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高一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OO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具有 的地位。在《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孝”,人才能达到“仁”,进而领悟“道”,只有领悟了“道”,人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 )。从家庭层面上讲,“孝”体现在为人子对于父母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的具体行径,只有以“孝”来侍奉父母,家庭才能拥有父慈子孝、 的和谐氛围。在政治层面上,孔子提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他并没有将“孝”道局限于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而是 ,推及到国家政治,由“事父母”之道衍变为“事君”之道。至此,“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举足轻重 俯拾皆是 其乐融融 触类旁通
B. 至关重要 俯拾皆是 相濡以沫 由此及彼
C. 举足轻重 比比皆是 相濡以沫 触类旁通
D. 至关重要 比比皆是 其乐融融 由此及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B.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确立了由“国”到“家”,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C.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D.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确立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实现个人价值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目标
B. 儒家的“孝”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
C. 懂得“孝”道,就必能实现个人价值
D. 实现了个人价值的人,定是仁孝之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一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2)《荆轲剌秦王》中“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士人送别荆轲的愤激之态。
(3)《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词句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