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高一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OO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具有 的地位。在《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孝”,人才能达到“仁”,进而领悟“道”,只有领悟了“道”,人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 )。从家庭层面上讲,“孝”体现在为人子对于父母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的具体行径,只有以“孝”来侍奉父母,家庭才能拥有父慈子孝、 的和谐氛围。在政治层面上,孔子提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他并没有将“孝”道局限于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而是 ,推及到国家政治,由“事父母”之道衍变为“事君”之道。至此,“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举足轻重 俯拾皆是 其乐融融 触类旁通
B. 至关重要 俯拾皆是 相濡以沫 由此及彼
C. 举足轻重 比比皆是 相濡以沫 触类旁通
D. 至关重要 比比皆是 其乐融融 由此及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B.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确立了由“国”到“家”,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C.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D.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确立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实现个人价值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目标
B. 儒家的“孝”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
C. 懂得“孝”道,就必能实现个人价值
D. 实现了个人价值的人,定是仁孝之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一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2)《荆轲剌秦王》中“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士人送别荆轲的愤激之态。
(3)《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词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遏之,以乘韦①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乏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②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③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嬴: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晋襄公的嫡母。③眚:眼里生翳,引申为过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B.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C.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D.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
B. 辛巳,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 素服,和《荆轲刺秦王》中送行者所着“白衣冠”意思一致,均指日常穿的便服。
D.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不榖”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
B. 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君主。
C. 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
D. 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三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罪,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顶缆车
舒巷城①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铜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1979年
(注)①舒巷城(1921-),本名王深泉,香港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将系住缆车的钢缆比作束缚“铁鸟”的“脚镣”,表达了自我对现实的独特感受。
B. “倾斜的岁月”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可感,让人联想起缆车在倾斜的山坡间穿行的情景。
C. “山顶缆车”并非孤独的存在,它被置放于现代社会背景中,成为都市生活的见证者。
D. 本诗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摩天楼”的高耸,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2.“山顶缆车”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哭佩弦①
郑振铎
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
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末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
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
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
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
“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
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
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末热烈的争论了。
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
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
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
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
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
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们过的还是那末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
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的学”。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倒了下去。
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时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
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末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茑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
(有删改)
(注)①佩弦,即朱自清。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出对朱自清去世的惊讶和痛惜之情。
B. 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
C. 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
D. 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