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 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C. 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D. 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2.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3.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

 

1. B 2. ①精通剃头,技艺高超。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剃头技艺,还能在剃头时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人送雅号毕一刀。②坚守父业,甘于平凡。他的弟弟、妹妹,到城市发展,有车有房,而他守着父亲留下的两间门面,以给村里人剃头为生。③心思细腻,淳朴善良。把村里的老人数量,得大病重病的多少,都在心里盘算清楚;为了给乡下人剃头,他当初没有去城里;张骡子的儿子扑通一跪他的心就软了。④是非分明,固守本分。面对“仇人”张骡子,最终他没计较,坚守了手艺人的本分,给死者尊严,把活儿做好。 3. 第一处:毕一刀给人剃了一辈子的头,自以为身份低下,没想到年龄大了,手艺重放光彩,而且成了谁家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受到别人的尊敬,因而自豪,有成就感。第二处:他为自己以独特方式向张骡子“报复”而感到满足;同时又为自己的大度,战胜狭隘的心理,守住了手艺人的本分,给了逝者应有的尊严而自豪。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说法错误,根据文章内容,看不出作者“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毕一刀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剃头技艺,还能在剃头时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人送雅号毕一刀,说明其精通剃头,技艺高超。弟弟、妹妹,到城市发展,有车有房,而他守着父亲留下的两间门面,以给村里人剃头为生,说明毕一刀坚守父业,甘于平凡。毕一刀把村里的老人数量,得大病重病的多少,都在心里盘算清楚;为了给乡下人剃头,毕一刀当初没有去城里;张骡子的儿子扑通一跪毕一刀的心就软了,说明毕一刀心思细腻,淳朴善良。面对“仇人”张骡子,最终,毕一刀没计较,坚守了手艺人的本分,给死者尊严,把活儿做好,说明他是非分明,固守本分。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圈画出涉题信息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答题时,仔细阅读文章两处划线句子前后内容,根据前后内容分析概括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第一处,根据划线句子后“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可知,此时毕一刀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因为毕一刀给人剃了一辈子的头,自以为身份低下,没想到年龄大了,手艺重放光彩,而且成了谁家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第二处,根据前文“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可知,此时毕一刀产生“满足和自豪”的原因是为自己以独特方式向张骡子“报复”(多要五十块钱)而感到满足;同时又为自己的大度,战胜狭隘的心理,守住了手艺人的本分,给了逝者应有的尊严而自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威,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オ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找。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掘,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选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2018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用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

B.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面在天地人三才中具有特殊性。。

C.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的人文精神

D. 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观点。

B. 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人发掘、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C. 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D. 文章第二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

B. 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好自己。

C. 当前,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

D. 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 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挤在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家长会时“她”等待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C. 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D. 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2.标题“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句子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骆驼刺

甘泽

①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②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③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④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⑤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

⑥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 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

⑦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①段描写沙砾遍地、风沙肆虐,荒芜、辽阔的戈壁,突出了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为写驼骆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

B. 无论风沙肆虐,还是地燥天寒,骆驼刺一到春天,都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

C. 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仅仅是因为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

D. 第④段中“死亡的禁地”是指沙漠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则是指骆驼刺无论外界环境多么险恶,都能生存下来,是生命的胜利。

E. 能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联想到城市中打烧饼、擦皮鞋的人,可见作者眼光敏锐,观察细致, 关心社会,敢于对当今社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带来的不公平加以抨击。

2.第③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的“另一种戈壁滩”,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实际,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国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描写景色,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一剪梅》中的这一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从视觉和触觉写出一幅清冷明丽的月夜图的句子“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