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威)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万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助建美丽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

B.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C. 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D. 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 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C. 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D. 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B. 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C. 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D. 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1. B 2. D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中国传统建筑忽略局部细节”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故答案选B。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与原文论述内容之间的辨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D,“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理解有误。文本中没有批判西方错误观念,只是对中西方建筑做了客观的对比。故答案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归纳和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强加条件,原文中没有必然联系。选项B,“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认识到西万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选项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勇气是压力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文学社邀请专家做文学讲座的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拜读了您的拙作,我们文学社全体社员深受启发,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些许帮助。我们决定在学校社团文化节期间拔冗举办文学社论坛,特邀您忝列现场,并作“文学与青春”的主题讲座。我们将鼎力为您提供服务,真诚期待您的出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看电影听音乐会不同,阅读有时是一种孤独。(     ),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静谧的冬夜,此时       ,只听到室内滴嗒的钟声。你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忍不住打开一本书,穿越历史的烟尘,      地和书中那些遥远的灵魂漫谈,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这样的阅读注定孤独却有益。

阅读有时还是一种温暖。通过阅读催人奋进的一本好书,让一股暖流涌遍你的全身,就如冬日暖阳温馨地普照。少男少女,        ,于他们而言,好书总像一条温暖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在他们的心田,伴他们走过春夏秋冬,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已是人生迟暮的老人,他们阅读一本有价值的书,很可能会带给他们一片新的光明,进而在精神上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他们明白:人生坎坷多逆境,懦夫把对生命的恐惧当作包袱背在背上,压得自己         ,只有勇者才会踏平坎坷。这样的阅读注定美丽而温暖。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前者之于后者,如同共享的生日蛋糕之于独啜的一盏清茶

B. 前者如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后者似生日蛋糕可以共享

C. 前者如生日蛋糕可以共享,后者似一盏清茶只可独啜

D. 前者之于后者,如同独啜的一盏清茶之于共享的生日蛋糕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万籁俱寂      随心所欲     豆蔻年华    停滞不前

B. 门前冷落      为所欲为     锦瑟年华    畏葸不前

C. 门前冷落      为所欲为     豆蔻年华    停滞不前

D. 万籁俱寂      随心所欲     锦瑟年华    畏蕙不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阅读一本催入奋进的好书,让一股暖流涌遍你的全身,就如冬日暖阳温馨地普照。

B. 阅读一本催入奋进的好书,让一股暖流涌遍你的全身,就如冬日暖阳温馨地普照大地。

C. 阅读催人奋进的一本好书,让一股暖流涌遍你的全身,就如温馨地普照大地的冬日暖阳。

D. 通过阅读催人奋进的一本好书,一股暖流涌遍你的全身,就如冬日暖阳温馨地普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两句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行人进入蜀道的艰难。

(2)《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运用对比的写法,以“________”,写出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________",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